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第一媒体

雅虎贱卖,留给互联网时代的四大教训

1、互联网式的英雄迟暮

  雅虎的“末代美女CEO”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是那种传统意义上非常成功的女性。

  从照片上看,梅耶尔显得漂亮、时尚且富有活力。在福布斯“100位最有权力的女性”排行榜上,她名列55位(比上一年的22位下滑了33位),个人净资产4.3亿美元。

  梅耶尔拥有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生于1975年。

  她曾经是谷歌的第一位产品经理和首位女工程师。

  2012年7月17日,梅耶尔出任雅虎CEO时,外界对她给予了厚望,希望她能扭转雅虎已经持续太久的颓势。

  四年过去了,梅耶尔也作出了一些努力。但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雅虎虽然也有自己的搜索、新闻、邮箱等多种业务,但终究没有发掘出真正的杀手级应用,最终梅耶尔也无力回天。

  现在,雅虎,这个人类互联网时代的第一代巨头,市值一度高达1250亿美元,最终被出售给了美国Verizon公司,作价48.3亿美元,不到其最高市值的4%,同时也仅仅是微软2008年收购价450亿美元的十分之一。

  对雅虎而言,这是一场彻底的告别:这次交易完成后,雅虎的核心业务——邮箱服务、各新闻网站、广告业务等,以及公司名下的房产都将归威瑞森所有。

  雅虎留下的,只是公司账上的现金、35.5%的雅虎日本公司股份,以及15%的阿里巴巴集团股份,还有被称作Excalibur的少数非核心专利。

  市场预计,这项收购案将在2017年第一季度完成。

  (以上内容引自TechWeb)

  雅虎创立于1994年,创始人为来自中国台湾的美国华裔杨致远(Jerry Yang)和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David Filo。

  22年后,在经历了几度大起大落之后,雅虎最终委身他人。

  一个时代结束了。

  梅耶尔将继续担任雅虎CEO,协助完成交易,但最终很可能将离职。

  不过,如果最终离职,她将获得高达5700万美元的“分手费”。在担任雅虎CEO四年的时间里,她获得收入高达2.18亿美元。

2、雅虎教训一:身份割裂的悲剧

  1994年,两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Jerry和David创立雅虎时,这是一家互联网黄页公司,旨在帮助用户快速找到他们希望访问的网站,当时的名字叫:Jerry and David’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Jerry和David的万维网漫游指南)。

  后来的英文名字Yahoo!来源于1726年出版的英国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作者是乔纳森·斯威夫特。Yahoo是指一群没有受过教育的野人,据杨致远后来回忆,他们把自己的公司取名为Yahoo,也是带着一点恶搞的意味。

  在雅虎22年的发展历程中,其身份定位一直是个问题。1995年,前摩托罗拉高管Tim Koogle担任公司CEO,为两位年轻的创始人提供商业运营方面的指导。当时,杨致远更多是考虑战略问题,David则负责技术问题。

  此后雅虎快速发展,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业绩一路走高,2000年,用户超过1亿,员工达到2000人,市值达到1250亿美元。

  此后,互联网泡沫破裂,在20个月的时间里,雅虎估价跌去了93%。

  2001年,Koogle辞职,时代华纳高管Terry Semel接管雅虎CEO一职,开始把雅虎逐渐推向一家媒体公司。

  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雅虎一直受困于自己的身份困扰:这到底是一家技术公司公司,还是一家媒体公司?

  不像谷歌、Facebook等其他巨头,雅虎一直缺乏一个明确的身份。

  杨致远曾经被问到这个问题,他的回答也让人觉得模棱两可:

  “我认为,雅虎必须让消费者高度认同,这家公司与他们密切相关并有意义。”

  时至今日,雅虎的主页仍宣称:“新闻、邮件、搜索,只是一个开始。每天发现更多,找到你的yodel。”

  Yodel?这是什么鬼?

  没有明确的身份,也意味着没有明确的核心业务和商业模式,也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雅虎在互联网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与时代渐行渐远,可惜可叹。

3、雅虎教训二:企业文化导致错失发展良机

  美国彭博社在题为“谁葬送了雅虎”一文中认为,雅虎两位“好人式”的创始人,才是雅虎悲剧的始作俑者。

  在硅谷,快速发展的科技公司,往往需要性格强硬、信念坚定的创始人,在必要时力排众议,在关于公司未来和命运的节点,做出高风险赌注。

  很可惜,杨致远和David都不是这样的人。

  在时代华纳前高管Terry Semel领导下,雅虎错过了两次一生只有一次的发展良机!

  2002年,雅虎本来有机会买下谷歌,但是雅虎的出价最终没能打动Larry Page和Sergey Brin。

  2006年,雅虎再次有机会买下Facebook,但在Facebook季度财报不如人意之后,雅虎的报价从10亿美元降到了8.5亿美元,交易最终失败。

  雅虎其实并不缺钱,但当一生只有一次的历史性收购机遇出现在雅虎面前的时候,雅虎既没有战略远见,也没有敢于冒险的精神。

  钱从来不是问题,不知道怎么花钱才是最大的问题!

  在雅虎内部,随着企业不断发展,最终充斥着大量的会计师和律师,这些人的本职工作就是管控风险。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下,如果领导人又在个性上缺乏霸气的话,又能如何做出令人疯狂但往往却又是正确的重大商业决策?

4、雅虎教训之三:me too,只有死路一条

  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游戏规则已经改变。

  在传统时代,市场可能有一个老大,但老二、老三也还是有很大的机会。就像在全球汽车市场,丰田和通用不相上下,还有大众、福特、本田、现代等一系列汽车公司,可以活的很好。

  但在互联网时代,赢者通吃的现象更加明显。

  大树底下,寸草不生。

  以搜索领域为例,全球市场上,谷歌一枝独秀,其他如雅虎和微软的必应都活得并不好。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市场,但百度强者愈强的局面短时间也很难改变,搜狗和360在后面苦苦追赶。

  正因如此,当雅虎错失收购谷歌和Facebook的机会之后,一度也在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领域频频发力,收购了Tumblr、Flickr,最终都被证明在Facebook的大树底下,很难茁壮成长。

  在互联网时代,不要幻想以巨头擅长的方式打败巨头!

  新晋挑战者的机会,往往只能通过另辟蹊径式的颠覆式创新,或者叫做降维打击。

5、雅虎教训四: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变化总是来得太快!

  就在几天前,曾经一度火遍大江南北的开心网创始人兼CEO程炳皓发表了一片情怀慢慢的离职信。

  创立于2008年的开心网,在2010年前后盛极而衰,有人说微博终结的开心网,也有人说,在微信之后,开心网做社交再无翻身之日。

  过去十几年,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是互联网快速边个的年代。无数的企业火了,然后又迅速地坠于泯灭。

  坚持了22年的雅虎,应该还算是好的。

  对于中国的百度、腾讯和阿里来说,时间还早、路途还长、风高浪大,前途充满着未知。

  在阿里的企业文化里,有这样六条:客户第一、拥抱变化、团队合作、诚信、激情、敬业。

  也许,真是应了一句话: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在互联网一轮又一轮的浪潮来临时,究竟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总是处在浪潮之巅?

  雅虎谢幕了,中国的百度、腾讯、阿里、京东、滴滴们正当其时。

  • 作者|明叔杂谈
  • 来源|微信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