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一直如同一块拥有巨大吸引力的“磁铁”,他只要发表讲话立即会吸附无数企业家、媒体人进行研究、报道、撰文。
如果从人类行为学角度分析这个现象,我认为原因是任正非作为明星企业家,他低调、克制的降低了自己的“出场率”,制造了一种言论上的稀缺。
这就如同巨星、艺术家、画家,只有保持低出场率,才能保证神秘感。已故歌星麦克·杰克逊,就一直保持着低出场率,而每次献唱都会引发全球轰动。
而企业家更需要保持低出场率才能保持思考力和创新力。乔布斯说,当你的心能够完全沉寂的时候,你的视野便扩展开来,于是你便看到了那些你原来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是创新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乔布斯是佛教徒,所以这句话里蕴含了“禅修入定”的道理。其实,真理往往都是大道至简,而且行行相通。
这几日,任正非与Fellow(研究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华为内部传播,并引发了商界的激烈讨论。
我仔细阅读了这份谈话不少于3次,并将部分内容进行了摘抄。希望从任正非的谈话中读到一些值得分享的知识、观点,并读懂任正非内心。
第一,从创新有边界到无边界,从强调结果到允许失败。
2014年,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的关键年。那一年,许多传统企业家都感到焦虑。比如,王健林从否定互联网思维存在到拥抱互联网思维;海尔张瑞敏提出向互联网转型……直到2015年两会上,国家提出了“互联网+”战略,于是互联网经济出现井喷。
面对外界浮躁的创业潮,可怕的颠覆言论,任正非在2014年4月16日华为上研所专家座谈会上提出“我们的创新应该是有边界的,不是无边界的”。
任正非:产品创新一定要围绕商业需要。对于产品的创新是有约束的,不准胡乱创新。贝尔实验室为什么最后垮了,电子显微镜是贝尔实验室发明的,但它的本职是做通讯的,它为了满足了科学家的个人愿望就发明了这个电子显微镜。发明后成果丢到外面划不来,就成立了电子显微镜的组织作为商业面的承载。所以无边界的技术创新有可能会误导公司战略。
紧接着,2014年6月5日华为在在《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幅广告,内容是已故院士李小文穿着布鞋、蓬头垢面在大型会议上做报告的照片,配的文字是:华为坚持什么精神?就是真心向李小文学习。
这幅广告被认为是任正非向全体华为人喊话,让华为人不为互联网的浮躁而动摇。
而在2016年7月这份谈话中,任正非似乎已经改变了“创新应有边界”的观点。
任正非:过去华为公司都是跟随别人,我们节省了很多开路费;走到今天,我们必须自己来开路了。开路,就难免会走错路。
以后我们不能随便使用“失败”这个名词,要使用“探索”这个名词 ,因为“成也英雄,败也英雄”。在任何不走错路的关闭项目中,去分析项目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即使告诉我们此路不通,也是一种探索。
这次谈话,任正非不再谈创新要围绕商业需要,而是要鼓励华为的研究员们主动去开拓,不要担心失败。
我认为,这是任正非对华为边界意识的重大转变。其实这种转变早就在进行。2016年5月9日,他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
“华为坚定不移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我们成长起来后,坚持只做一件事,在一个方面做大。但是未来主航道只会越来越宽,宽到你不可想象。”
而改变任正非边界意识的不仅是互联网的发展、变异,还在于曾被任正非批评“一部手机赚30元,算什么高科技?”的华为消费者部门正在成为华为营收增长最快的业务,2016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华为智能手机销售额774亿占华为总销售额2455亿的31.5%。
华为一直坚持在“通信”这一主航道上拼搏,但曾只是主航道外的终端业务却担负起华为31.5%的营收,这让任正非感觉有必要修正“华为主航道的宽度”,同时提出5年消费者业务营收1000亿美元的宏大目标。
第二,从互联网只是工具到不知道未来是什么?
在2014年6月,任正非与研究员的谈话中,他明确提出“互联网只是工具”的观点。
任正非:互联网时代不是指网络,一定不要把互联网时代理解成了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了人们的基本需求,网络只是一个承载工具,端到端连起来,老百姓也是互联网的组成部分。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导致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强盛,但蒸汽机不是基本需求,只是代表水的动力发生转变,因此它只是一个工具。网络这个工具和蒸汽机一样带来世界整个生产方式的改变。
但是在2016年7月的这个座谈会上,任正非不再对互联网进行精准定义。
任正非:无线的未来是什么?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定义清楚;网络的未来是什么?我们也没有定义清楚。因此,我们还根本就不知道无人区在哪里。
著名的心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说:你的直觉可能只是错觉。而且很多时候是由记忆造成的错觉。
对于互联网只是工具的定义,可能源自蒸汽机、电的发明给社会所带来的改变,确实只是工具。但是互联网发展至今日,是否还只是一种工具?未来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互联网延伸技术会带来怎样的改变?这都无法用此前的经验或者记忆去判断。
所以任正非及时的修正了自己此前的观点,并鼓励华为人去这些未知的无人区探索。他还以日本企业的衰败为例去证明。他说:“当很多不确定性、确定性的工作都被流程化之后,导致员工失去创新和创造力,KPI高绩效文化是日本企业失败的原因。”
这也让我想起互联网预言家KK的观点:混乱会产生秩序,而稳定则带来死亡。而任正非在这次谈话中也着重强调:
“我们不要害怕颠覆,真正的挑战出现了,要敢于上去拥抱。人类社会要转型了,没有方向和实力的奋斗是没有价值的。小公司没有实力;有些大公司有实力,但是没有方向;华为既有实力,又在探索方向,怎么不能引领未来呢?”
第三,坚持不变的是奋斗文化、管理体系。
任正非在创新边界、互联网是什么方面有了新的思考甚至是改变,但在奋斗文化、管理体系以及合作共赢上的坚持是没有任何改变的,而这或许是华为继续前行的根本动力。
因为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当代企业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对知识人的管理。
任正非:“资本给创造世界出了一臂之力,但最重要还是靠劳动创造世界。”华为人的加班文化、奋斗文化、冲锋陷阵文化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共识。很多人一谈到华为,就认为工作很累,很辛苦。
任正非:只有奋斗才会有未来,我们奋斗可能会不成功,但不奋斗肯定是不成功的。因此,我们努力往前划船。第一,我们公司有“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团结奋斗的商业平台,这是一种模式,全世界绝无仅有。第二,我们不是上市公司,每年攻击城墙口的炮弹投入是200-300亿美金。没有任何一家上市公司愿意这么大的投资,因为股东不会同意。我们公司要生命,不要钱。
社会上有很多家公司也在划船,互联网公司比我们公司加班的情况还严重,但他们实现的是个人价值,不可能挖出一条长江,在长江边有一个小水库是有可能的。我们是一条大江、大河。
上面这个谈话,谈到了华为的奋斗文化,同时也谈到了华为独特的管理体系。任正非只占1.4%的股份,其余的98%都分给员工。华为永不上市,不用看资本的脸色,可以尽情的为未来投入。
任正非也特别强调:
“管理是无生命体系,标准体系是无生命体系,如果没有有生命的人去支撑,这个体系就付诸东流了。所以,华为公司不能垮,否则几十年来花费了百亿美金积累起来的管理体系就没有用了,形成对技术标准的理解也没有用了。”
新入职的华为员工都被发放一本《枪林弹雨中的成长》,让员工深刻感受华为是如何从贫困走向成功,让新员工也能忆苦思甜。一个10万人的队伍,每年招聘大量新人,如何保证公司的文化不被冲击瓦解,这是每一个伟大企业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四,值得所有大企业学习的哲学观。
哲学家安·兰德说,商人是伟大的解救者,他在短暂的150年时间里,已经将人们从自然需求的束缚中解救出来。
确实,商人的唯一目标就是赚钱。虽然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都充斥着商人到底是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的探讨,甚至决定着企业家的个人成败。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企业通过自私的关注物质利益而将知识变成财富,变成养活、服务数十亿人口,并激发每个人为生活而奋斗的事实。
任正非在被问及“如果未来有一个中国公司领导世界,了解华为的人都知道,华为有九成的希望”的时候说:
华为是全球化公司,不是一个中国公司。为什么有这么狭隘的荣誉感呢?不要总想到做领袖的光荣,不要去背上这个沉重的口号和包袱,荣誉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用的。 我们说未来要领导世界,是为了鼓舞大家信心,让大家奋斗去做得更好。其实我们都很笨,但是我们依托了一个大平台获得了成功。我们这个成功,是为了自己给老婆多赚点钱,不是为了世界荣誉,不是为了当世界领袖。
华为一直试图保持与政府之间的微妙关系,不远不近。在国内,华为希望披上民族企业的光环,这对于中国市场至关重要。但任正非从不参于政治活动,这为华为在欧洲,甚至是美国市场的拓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大量利用政府关系、官商勾结、政府补贴、偷税漏税、政府垄断而获取利润的房地产、能源、市政工程等各类商人相比,华为和任正非不会被上“商人都是人渣”的骂名,而我们现在有多少企业家却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政府关系、补贴呢?
看看家电下乡、电动汽车、创业孵化、房地产、医疗等领域的企业吧,我想历史总会审判他们。
任正非的另一个商业哲学就是不成为“垄断者”。很多人认为,企业因优秀而垄断,这是自然规律。如果反对垄断,企业家就不会努力工作,社会财富就不会快速增加。殊不知,垄断是企业自己最大的敌人。
任正非却在谈话中说:
华为不可能独家霸天下,更不要成为国际孤儿,与世界上优秀的企业合作起来。
我们再来看当今的互联网公司。他们是否在采取合作的方式拓展未来?滴滴与快的的合并、美团与饿了么的合并、58与赶集的合并、蘑菇街与美丽说的合并,这都是资本意志,是为了垄断。
而且巨头们正在利用手中的现金和巨大的流量、舆论控制力席卷整个中国,买下大量公司,说是为了建立生态圈,实质也是为了垄断。
而这些数百亿的资金被投入到打车、卖饭的市场中,实属巨大的浪费。为何不将这些钱投入到真正的科技创新领域,抢占全世界“68个战略高地”呢?
而且这种封闭意识也不可能诞生伟大和创新的公司。华为为了实现创新的突破,实现攻入无人区,任正非提出了“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与全世界的优秀科学家、大学教授、博士喝咖啡,谈合作。
甚至提出了“人才众筹”的观点,将特优秀人才快进、快出,不扣住人家一生。 不求他们归我们所有,不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和学术自由,不占有他们的论文、专利……,只求跟他们合作。
最后,我们以任正非在谈话中的结语作为本文的结语送给中国优秀的企业家们:比世界还大的世界,就是你的心胸。
关注微信公众号品途商业评论(pintu360),精彩内容每日放送,还有福利与互动。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