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第一媒体

三年前,自媒体人兴奋的思考“写什么?”;现如今,他们焦虑地讨论“咋赚钱”,那么答案是…….

三年前,自媒体人兴奋的思考“写什么?”;现如今,他们焦虑地讨论“咋赚钱”,那么答案是…….

自媒体困局 “自媒体”概念不知不觉已经火了三年。三年前,自媒体人在兴奋地思考“写什么?”;现如今,他们在焦虑地讨论“咋赚钱”。京城里关于“内容产业如何盈利”的大会开了一场又一场,各路神仙悉数登场、建言支招,但效果有限。热火朝天的背后,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自媒体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多加了一个“自”字,它就成了脱离于媒体之外的新物种?

人往高处走。近年来一流的人才涌纷纷向金融、互联网领域,传统媒体似已日薄西山。但至少在五六年前,传统媒体也曾是一个高大上的行业,从业者中不乏精英,从投行跳槽进入媒体的例子也并不鲜见。 那时,不少媒体人怀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想,以及“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情怀,希望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

听起来有点耳熟?是的, 并不是只有互联网才有“改变世界”的“情怀”。 传统行业不景气给人们带来了过多的痛苦,于是两年前,O2O、P2P等新兴互联网产业被当成了救命稻草。些许丧失理性的人们觉得,新的就是好,旧的就要淘汰。但太阳底下本无新鲜事,回头看看,O2O们也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商业的本质又可曾改变过?

拿自媒体来讲,说破天还是一种媒体,不过是形式和传播渠道有所不同。诚然,在“不颠覆毋宁死”的理念影响下,不做出点不同来似乎就要遭人耻笑。但实际上,“粉丝经济”、“互联网思维”等流行概念大多数都是对原有理论的重新包装。我们的行业前辈们经过几百年的探索、试错,早已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在自媒体身上不会失灵。自媒体们真的没必要在别人已经趟过的河里继续摸石头,在没有路的地方偏要死磕出一条路来。

特别是在尚未能自我造血之时,是不是可以考虑放弃“颠覆”与“创新”,去尝试下“复制”和“改造”?

过去

几百年来,传媒行业一直靠卖三样东西为生:广告、内容、品牌。

一、 卖广告

商业媒体一直在靠广告活着,这既是不争的事实。

但不论是冠名等硬广告还是植入式软广告,在知识分子看来都有点嗟来之食的意味。于是,便有了2012年底罗辑思维揭竿而起,声称要做一个不靠广告活着的媒体。后来的事实证明,广告依然是媒体的衣食父母,广告的价格是媒体价值的最直接体现;连广告都没有的媒体,只能说明它还不够值钱。不信诸位可以回想下优酷、土豆刚成立的时候视频里有没有广告?而现在的广告是不是和电视台一样多?而罗胖是不是在用2200万的天价广告来证明 “Papi酱”的价值?

赚钱不丢人,卖广告更谈不上丢人。像“六神磊磊”这样的自媒体,大大方方卖广告,凭智慧吃饭,难道不让人敬佩?

也许你说, 我就知道一些不靠广告而且活得不错的媒体,比如XXXX。如果你近距离观察,会发现媒体早已经不是它的主营业务。换句话说,这已经不是一家媒体。

二、卖内容

从今年开始,以“李翔商业内参”为代表的自媒体开始收订阅费。其实除了广告,付费的内容也一直是媒体、特别是小众媒体的一项收入来源。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到大,有哪个内容值得一看的报刊、杂志是免费订阅的吗?曾制作出《兄弟连》、《欲望都市》的美国有线频道HBO是需要付费观看的,我们在家看《芈月传》和《中国好声音》等高清节目也是需要付费的,到电影院看大片毫无疑问更是需要付费的。

可以说, 内容收费天经地义,也是内容创业者必将走向的一条路。你的内容不收费,只能说明它还没有稀缺到让人付费的程度。

三、卖品牌

品牌时下很流行一种说法,叫“媒体电商”,如“吴晓波频道”卖吴酒、“凯叔讲故事”卖童书、网红卖化妆品、服装等等。媒体做电商,卖的不是产品,而是品牌背后的信誉。 以品牌信誉为基础衍生出的各种商业模式也已延续多年,卖法主要分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的方式主要是指开发与品牌直接相关的衍生品获利 。比如,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超级大IP“变形金刚”制作方就在不断推出擎天柱、威震天等大小不一的系列变形金刚玩具; 2003年,HBO曾经售卖过《欲望都市》中人物所穿的服装,以及带有HBO标志的肉酱、沙拉酱、通心粉;80后们是否记得2000年左右,央视体育频道和宝迪沃健身中心合办的减肥训练营也曾火遍大江南北,据说收费不菲。另外,出书、发行DVD、搞“年度人物评选”、做排行榜、搞演讲、做培训等也是媒体惯用的衍生模式。

间接的方式是指利用品牌影响力,通过其它方式获益。 比如,一直处于巨亏状态的上市媒体,企业家却能出现在各种富豪榜上,靠的不是主业,而是通过并购、增发、股份置换等资本运作途径积累财富。当然, 这样做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品牌足够有名,它保证你的估值足够高;二是资本运作能力足够强,确保你能把纸面财富换成真金白银。

现在

也许你会说,如今的传媒行业出现了这么多新玩法,不可能没有创新吧?

创新当然有,没有创新,社会无法进步。因此, 我对勇于创新的人一直深感敬佩。但媒体领域的创新,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杂交、跨界,我宁愿把他们称为“改造”。

想在老的圈子里玩出新花样,崭露头角,只能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吸纳其它圈子的元素, 提出新的概念。比如当媒体把自己当成圈子,便可以收“会员费”,把自己当成戏子,便有了“打赏费”。未来,随着行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相信会出现更多的跨界玩法,但以上三种模式并不会失灵。

未来

个人认为,自媒体未来的发展会呈现三种趋势。

一、成功三大法宝:内容、市场、资本

记得十几年前我上高中时,曾在报纸上读到了这么一句话:

未来的传媒界属于既懂内容,又具有商业头脑的人。

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编导出身的电视湘军统帅-湖南广电局长魏文斌在我们电视台演讲,当时得以真切感受到一个市场嗅觉灵敏的文人,是怎样于惊涛骇浪中通过资本运作创立起一个传媒帝国。

高喊内容为王的今天, 我们不妨看一看吴晓波、罗振宇等处于头部的自媒体人,其本质就是商人。他们并不是在“创作”内容,而是在“生产”内容。二者的区别在于“创作”关注的核心是“自我表达”,“生产”关注的核心在于“用户需求”。

传媒产业的本质,从不曾改变,未来也不会改变。

想要在这个行当有所作为,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只能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具有价值和影响力的内容,然后通过资本的力量将内容的价值扩大,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说到这儿,我们的自媒体人可能就会讲:自己学有必要吗?找个懂市场的合伙人不就行了?当然,这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但长远来看,你作为企业的创始人,搭班子、定战略、找投资是无法推卸的责任,别人可以提建议,也可以具体执行,但决定总得自己做吧?不懂市场与资本,就无法看清大势,出现分歧时你又怎么做决断?再者,但凡你和你的合伙人不是夫妻、兄弟或其它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就随时有散伙的可能。既然这样,把自己和公司一半的命运稀里糊涂交到别人手上是不是太不负责任?

二、春秋转战国:分散化向集团化发展

2013年开始,自媒体逐渐打破了传媒产业原有的格局,一时间山头林立,仿佛春秋重来。2015年,处于头部的自媒体开始通过兼并、收购其它自媒体,从而形成拥有子品牌群体的自媒体集团,开启了格局重建的春秋转战国的时代。

未来自媒体只会有两种命运:兼并别人或者被别人兼并。 这其中也会产生央视这样囊括不同的频道和栏目巨型机构,它们和央视唯一的区别就是集团和子品牌(栏目、频道)成为更紧密的利益共享体,而不仅仅是上下级关系。

三、内容的机会:90%在娱乐

先回答个问题:《财新》和芒果TV,哪个看起来更高大上?相信你会选择《财新》。那么谁又更值钱?芒果TV的估值已超过百亿,至少是《财新》的十倍。我并不想把娱乐类的内容和严肃政治经济内容分个高下,它们各有价值。

但不可否认, 如果你的内容不带有娱乐属性,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点击率和收视率,换句话说,看的人会非常少。众所周知,写王石的文章很容易10万+,对商战感兴趣的人真有这么多?如果换成不做红烧肉的柳传志就未必了吧?

人性是懒惰的。绝大多数人消费内容不是为了思考人生,只是在放松神经。 再者,严肃的内容往深处写,禁忌太多,写得太浅又没什么意思;要是拿明星来调侃调侃那尺度可就大多了,“就算是污蔑、造谣,他(她)们又能拿我怎样?”这就是国人对待“戏子”的普遍心态。

因此,娱乐类的内容在基因上就比政经类内容受众面广得多,不论从广告还是估值的角度看,价值也大得多。

反过来看,能把严肃的内容用轻松娱乐的方式表达出来,也会很有市场。比如徐小平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创投圈第一网红”,就是因为他自带娱乐功能,到哪里都能High翻全场。大学时也在新东方上过罗永浩的GRE阅读课。讲真,除了记得几个笑话,对考试并没有太大帮助,但并不妨碍人家成为新东方名师。 媒体卖的是精神产品,精神上的愉悦永远是第一需求,实用性仅仅是第二需求。

变与不变

世界变化太快,是人心浮躁的根本原因。 浮躁的心,让人看起周遭事物,总是眼花缭乱。于是,我们拼命学习、不断思考、勇敢试错,却依然踉踉跄跄,生怕什么时候会被时代落下。

但如果我们有幸能够看到事物不变的本质,就会拥有坚定的内心。不去关心何时风起,猪飞猪落;也不去好奇何时潮退,又是谁在裸泳,而只专注于做对的事。

在我看来, 自媒体人只需做对两件事:

一、做你自己。

做自己是一条艰辛的路,但做别人更难,也更不容易成功。你拥有什么样的气质,就会适合做什么类型的内容。娱乐虽好,但不适合所有人。自媒体做大众传媒肯定是死路一条,一定要找到自己适合的细分领域。

二、在细分领域不断扩大你的影响力。影响力是媒体价值最直接的体现。 中国的人口基数如此之大,你在任何一个细分领域做到NO.1都会活得很好。

以上是我个人对自媒体盈利模式的一些思考,希望能抛砖引玉,与诸位自媒体同仁共同探讨。

本文中国外媒体案例援引自《媒介营销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该书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博导张宏是我的研究生老师,也是多年挚友。张老师为东洋名校-日本神户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不仅学术造诣精深,对待学生也一向倾囊相授,品格十分令人敬佩,当之无愧的男神(见图片)。近年来,张老师在工作和学习中都给予我不少的指点与帮助,对本文亦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在此一并向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谢璐,中国传媒大学硕士。资深媒体人,做过电视、广播,写过专栏、评论,开过自媒体…….前文艺女青年,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本文由作者授权创业邦(微信公众号:ichuangyebang)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创业邦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