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第一媒体

“先否认,再合并”的案例很多,滴滴和Uber合并仍有可能!

昨天,消息一贯灵通的彭博社发布消息称,Uber的部分投资人已经开始要求Uber结束在中国战场的争夺战。怎么结束?双方停战、达成合并是其中一种可能。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各大媒体一轮纷纷的时候,当事人滴滴和Uber各自发声,否认了这一传言。

滴滴方面昨天下午回应称,“我们并无类似计划,也不对市场留言做过多评论。”而中国优步高级副总裁柳甄在微信朋友圈中表示,合并一事“纯属谣言,增长很快,我们很忙,无暇回复。”

昨日晚间,滴滴战略负责人朱景士再次明确否认,称滴滴的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在400余座城市中,已有近300城市开始盈利。

而今年6月,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在中国出席一论坛时,曾经明确表示,Uber和滴滴不会合并,并表态这场发生在两家中美互联网公司间的出行服务大战远未结束。

尽管双方言之凿凿,但无风不起浪,不由得让人觉得这是走向合作前的惯用套路。

它们在合并前都矢口否认

过去的2015年,经历过残酷的烧钱大战和资本寒冬,“合并”成为创业公司的主题之一。比较典型的有:2月14日,滴滴和快的合并;4月17日,58同城和赶集网合并;10月8日,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

2015年10月7日,有消息称,美团和大众点评将合并,原因是双方要减少摩擦,降低烧钱速度;另一方面,也要应对百度砸200亿重金的糯米。

面对这一传闻,美团和大众点评方面的公关人员均表示,“没有的事情,假消息。”

当事情已成定局后,大众点评网的创始人张涛在内部信中,解释这次合并案为“互联网人就要拥抱变化”,但是从挥泪出局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心有不甘,这份不甘心来自于自己无力扭转的资本态势。

据了解,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事宜是由投资方主导的。

尽管从合并之前两家公司的情况来看,大众点评在张涛的打理下活得非常好,而美团却由于融不到新的资金而活在“死亡”线上。但由于王兴和张涛有明显不同的行事风格,前者“短平快”,后者稳健,主打长线战略。而资本恰恰喜欢的是王兴的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发展势头很好的大众点评并不是很愿意走向合并,只因其董事局股东行使了投票权而“被迫”与美团合并在一起。作为双方的重要股东的红杉资本,以及担任此次合并交易财务顾问的华兴资本,最终驱动了这次“包办婚姻”。

势头更猛的公司的老大出局了,这种令人扼腕的结局表明:资本的驱动力量无比强大,能扭转公司自己的态度。

58同城和赶集网的合作案例更具代表性。

早在2013年,完成IPO的58同城掌门人姚劲波就找到杨浩涌谈合并事宜,遭到拒绝;2014年,姚劲波放言收购赶集网对58同城毫无意义。而赶集网亦在2014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将于2015年6月左右启动IPO计划

两家的态度如此坚定,但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其背后的推手依旧是资本。有媒体爆料称,老虎基金在58和赶集两边下筹码,积极游说双方达成合并。

所以这次滴滴出行和Uber的矢口否认好像也不能代表什么,毕竟“先否认,后合并”的剧情已经多次上演。

滴滴和Uber的合作仍有可能

回到眼前,滴滴出行和Uber的合并存在着诸多未知。

1,虽然近几个月来,滴滴出行和Uber的融资消息铺天盖地,而且数额惊人。但依然绕不过的问题是,双方在中国市场依旧打得火热,而且竞争不分高下,一时难分伯仲。

因此双方有理由结束这场看不到尽头的缠斗,Uber撤出中国,深度运营其海外市场。

2,作为滴滴的财务顾问公司,华兴资本先后主导了优酷土豆合并、腾讯入股京东、滴滴快的合并、美团大众点评合并等等。促成合并,对于华兴资本来说,是轻车熟路的事情。

3,根据公开报道,滴滴较为知名的资方基本上包括淡马锡、DST、软银集团、老虎基金、经纬创投、金沙江创投、中信产业基金、高瓴资本、中国平安、中国人寿、阿里巴巴、腾讯、苹果等。其中,曾撮合58和赶集走向合并的老虎基金和中国人寿在Uber的投资方名单中也有出现。

而滴滴投资人朱啸虎此前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曾说道,“滴滴和Uber大约融了200亿美元,这简直就像一场战争。但他们不能这样打下去,应该在达到300亿美元之前停火。”

因此,资本力量依旧在这次滴滴和Uber的合并案中,起主导作用。

在走向合并的关口,消费者的关注点是,双方一旦合并,出行市场将走向垄断,没有了补贴,最终受害的只是消费者。虽然当事人的坚决否认让消费者心安了一点,但事实上它们合作的可能性还是很大,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文章来源:品途网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