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第一媒体

餐饮信息化的乱象与洗牌

自本世纪初开始,信息化逐渐进入并影响餐饮业发展。从传统服务业演变为高效的现代餐饮业,餐饮信息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从最初的手工记账、电脑记账,逐步发展到2000年左右的单机版收银系统,再到2007年左右的网络版POS管理系统,再到现在的O2O营销管理系统、SaaS管理系统,餐饮信息化在进阶迭代的过程中,用自身的发展改变着餐饮行业前进的方向。

现在,一家餐厅的餐饮信息化水平已经决定了该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因为,餐饮信息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企业管理,它甚至囊括了品牌经营、客户营销、市场战略等多个方面。可以说,餐厅的信息化就是餐饮老板经营理念的具像化体现。

但是,餐饮信息化这个关联着“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前沿领域,似乎并不像餐饮业本身那样被大家熟知。这个“隐藏”在餐饮业背后多年的“幕后推手”,现在的行业状况究竟如何?笔者希望本文能为大家展现一二,达到窥一豹而见全身的作用。

鱼龙混杂,复制者众多,创新者无几

调查显示,在北京的9620家餐厅中,使用了264个不同品牌的餐饮软件。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了上海,总共4856家接受调研的餐厅中,共使用了245个餐饮软件品牌。

同时根据行业数据,目前全国有500万家餐饮企业,有超过1000家以上的餐饮软件系统商,而最大的一家餐饮软件系统商在行业所占的比例也还不足2%,由此可见国内餐饮系统有多复杂和混乱。

图1  【北京餐饮软件品牌汇总]

图2  【上海餐饮软件品牌汇总】

这种看上去很美,一片繁荣的餐饮信息化市场其实充满了泡沫。

埋藏于众多软件品牌背后的,是众多小公司的“作坊式”生产,仿照大品牌软件的系统,“有选择”性的摘取系统中的常用功能,组装后即向餐厅兜售。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研发的结果,就是系统的稳定性及合理性几乎无从谈起,而许多不明就里的餐厅老板只从软件价格出发,认为上了系统,餐厅就算是走上了信息化的康庄大道,但实际应用后才发现,这些“粗放型”的软件根本达不到餐厅的要求。而且,这种简易的收银、点餐软件根本称不上是信息化系统,只能简单的称之为点餐、记账工具,并不能为餐厅的经营决策和营销工作带来任何裨益。

那么,餐饮信息化市场是否真的如此乱象丛生,无从选择呢?

主流清晰,大品牌掎角之势渐显

从此次调研的北京及上海来看,虽然小品牌软件仍然充斥着市场,但是业内比较知名的几家信息化品牌却在市场中各自占据着较大的独立份额,并且这些份额主要来自于餐饮百强企业。这说明,成熟的市场更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产品,而并不以价格作为唯一的决定因素。

图3【北京餐饮品牌市场占有率状况】

图4【上海餐饮品牌市场占有率状况】

这些知名的信息化品牌能够为餐饮企业提供完整的信息化过程,即:信息汇总、经营信息化、供应链信息化、决策信息化。这一完整过程将帮助餐饮企业在企业品牌、服务与运营成本、综合管理水平等方面形成强大的竞争实力,而这些方面正是现代餐饮业的主要竞争环节。

虽然从总体上看,小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仍然较高,但是依靠价格立足市场的这些品牌,在挤压行业利润的同时,也在挤压自己的生存空间。正所谓“劲风识强者,遥路锤品质”,在经历市场的洗礼之后,能够生存下来的,还是那些依靠大量研发投入、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升级的信息化品牌。

因此,现在出现的品牌不同、基本功能相近、售价存在差异的现象,其实是行业洗牌的进程,在这个以价格为主导的洗牌进程结束后,将会淘汰一大批软件公司,他们的市场份额最终会被优质信息化品牌占有。“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将引导餐饮信息化市场走向规范和成熟。

但是,即便是淘汰劣质品牌,现有的发展较为成熟、市场认可度较高的信息化品牌依然较多,谁将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产品恐怕并不会是唯一的砝码。               那么,在不久的未来,餐饮软件竞争的焦点会集中在哪几个方面呢?

资源整合,简化店内流程将成为行业趋势

通过对北京以及上海商户的调研发现,目前不管是单体店面还是连锁店面存在一个共同的现象:店内前台使用平台众多(团购平台、外卖平台、支付平台等等),有的店面甚至得打开十多个平台端口,这就给前台收银的操作、店内员工的培训、总部数据的统计等造成了很多的不方便。调研过程中,无论是店内基层员工还是管理层,都对于统一化平台管理有很强的需求与期待。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一些大的系统软件厂商已经开始做资源的整合,例如和新美大、百度、饿了么、微信、支付宝等平台对接。

智能系统,信息化系统将为餐饮企业提升经营效率

        有数据显示,2015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餐饮门店增量超过5万家,增幅均超过50%。其中增量最高的是北京,达到68842家。而在餐饮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下,门店关店情况也同样触目惊心。统计发现,平均每天关店数量比新开店多了30%。而经营效率正是很多门店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

      而通过对北京、上海餐饮市场的调研发现,目前餐饮企业在信息化中存在以下问题(也正是餐饮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原因):

1、餐饮企业每日可收集的信息多而杂,很多企业明知这是宝贵的数据资源却不知如何加以利用。

2、现有的餐饮软件侧重于数据的统计,很少涉及数据的分析跨报表的穿透式多维度分析。

3、餐饮行业链条太长,各大平台数据不能同一,增加了餐厅培训、管理、结算、统计等方面的工作量。

4、餐饮企业会员资料(潜在会员资料)数以千计,分析会员的消费行为,维护并促进会员的忠诚度和粘度是餐饮企业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餐饮企业的营销活动往往以最终活动的盈利与否来判断活动是否成功,缺乏有效地分析手段对营销活动的细节进行分解并总结。

6、餐饮企业对菜品、成本、熟客、活动效果等指标大多依靠所谓经验和老行家来判断,缺乏涵盖经营全过程的量化管理体系,不能用数字来说话。

传统管理模式下,餐饮管理是粗放型的。由于统计工作量比较大,手工所产生的报表有限。餐厅在决策中,既往数据分析报表不够全面,决策过程带有一定的经验性质。

信息化系统可以围绕餐厅人、财、物的管理提供丰富的数据分析,报表全面,数据精确。例如,针对餐厅的销售,系统除了可以给出相关销售报表外,还可以提供人均消费、菜品排行、日流量、周流量等分析报表,为餐厅经营调整提供依据,甚至于系统还可以根据以往经营数据,通过模糊算法,给出后续的销售预测,为餐厅人员配置、材料准备提供帮助。

信息化系统可以非常方便快捷的提供丰富的数据统计报表及数据分析报表,让餐厅的经营从“经验决策”转变成“数字化科学决策”。拥有强大的辅助决策系统,让餐厅的管理如虎添翼,提升餐饮企业的经营效率。

分割市场,服务或成核心竞争力

纵观北京与上海的信息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各品牌的区域性极强,在公司所在地区附近往往会具有较高的占有率,而距离公司所在地距离越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越低。

从此次调研内容可以看出,大部分餐饮对于软件的满意程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操作的便捷性、是否有不出单或者是卡、售后服务。其中售后服务占到了满意度的70%。

对于餐饮信息化领域来说,除了产品能够满足客户需求,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之外,售后的维护甚至更为重要,这是由产品特点和客户特点决定的。

目前餐饮行业业态复杂,餐饮软件无法完全定制化需求,餐饮业态中有中餐正餐、西式正餐、中式快餐、西式快餐、休闲茶餐厅、咖啡酒吧、外送外卖、集团连锁等。根据业态特征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餐饮所提供的服务、所面对的人群、所具备的功能都是有所区别的,而由此还会造成流程、管理方式中的差异,因此在餐饮软件上的需求也并不相同,在软件使用上也会有所区分。而即使是同一业态,就餐形式的不同也会影响软件的选择和使用,例如火锅和自助餐的需求就有明显差异。

同时餐饮业基层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有限,根据某机构对餐饮业的人才储备调查来看,在学历构成上,以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员为主,比例高达71.7%,本科学历约为23.6%,硕士及以上学历仅占4.7%。除此,餐饮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工作稳定性相对较差,这些因素直接加大了餐饮企业的培训成本,学习成本高,所以服务质量是餐饮企业考虑软件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餐饮业因为本身要接触数量巨大的消费者,因此,餐厅——餐饮信息化的客户,本身敏感度较其他客户群体更高,更难被取悦,同时,更多的价格意识、更多的需求和较少的宽容心及等待时间,以及信息化行业产品的同质性,都导致了服务将成为行业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

总结

餐饮信息化这条路还很漫长,在这条路上需要系统软件商和餐饮企业的共同努力,软件厂商需要和餐饮企业充分沟通,通过餐饮企业的业务流程细化软件的功能,在简化使用流程以及提高经营效率方面为餐饮企业提供更大的帮助。同时能够提供更完善的售后服务,服务团队覆盖更广的软件厂商将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有很大先机、将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关注微信公众号品途商业评论(pintu360),精彩内容每日放送,还有福利与互动。

文章来源:品途网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