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点评与美团10月8日联合发布声明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新公司将成为中国O2O领域的领先平台。
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运营,包括高频到店业务,同时将加强优势互补和战略协同,推动行业升级。新公司将实施Co-CEO制度,美团CEO王兴和大众点评CEO张涛将同时担任联席CEO和联席董事长,重大决策将在联席CEO和董事会层面完成,新公司估值超150亿美元,此次交易得到阿里巴巴、腾讯、红杉等双方股东的大力支持,华兴资本担任本次交易双方的独家财务顾问。
传两强联姻将占据国内团购市场超8成份额
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之后的新公司估值最高可达170亿美金,并且将会完成新一轮20-30亿美金的融资。
据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美团以51.9%的团购交易份额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大众点评以29.5%的团购交易份额居于第二位,较去年同期上涨8.5个百分点。二者合并,新公司将占据国内团购市场80%的市场份额,并成为中国最大O2O平台。他们也将成为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主要玩家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刚完成新一轮融资的饿了么也将加入此次合并中,饿了么与美团外卖一直竞争激烈。大众点评是饿了么的大股东,此次美团大众的合并,还将带动外卖产业的变革。
美团大众点评合并传闻的始末
10月7日早上,新浪科技获知了二者合并的部分细节,随后有媒体进行了曝光。
10月7日上午,有消息人士对新浪科技表示,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谈判基本进入尾声,在本月9日之前应该会宣布,但是,由于目前价格还未谈拢,还有可能会出现变数。
10月7日中午,双方发声否认合并传闻。
10月7日晚间,饿了么CEO张旭豪在接受鸵鸟电台采访时不小心说漏了嘴,基本落实了合并消息。
10月8日上午,两家公司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
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将与百度糯米阿里新口碑展开三国大战
两者合并后,将与百度糯米、阿里口碑展开大战,给目前居于行业老三地位的百度糯米带来极大压力。
业内人士分析,对美团和大众点评来说,合并抵抗巨头,抱团取暖共同度过资本寒冬是最好方式。二者合并成为新巨头,也意味着O2O市场将上演三大巨头之间的激烈竞争。
对抗BAT 美团大众点评相争不如抱团取暖
虽然美团和大众点评处于行业前两名,但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二者的日子并不好过。美团近期一直被融资问题缠身,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此外,还要应对百度和阿里两大巨头杀入团购和本地生活服务O2O.
今年6月,李彦宏宣布未来3年内,百度将向糯米业务增加投入200亿元。百度糯米总负责人曾良放出豪言:“我们的目标是业内第一。在今年年内,糯米一定会成为行业第二,这个实现不了,我辞职。”
同样在6月,阿里巴巴宣布“复活”口碑网。“口碑”计划从餐饮服务入手,蚂蚁金服在超市、医疗、售货机等领域的线下业务也将逐步整合至口碑平台。阿里此次重拾“口碑”,目标直指在餐饮O2O领域火热的美团和大众点评。
在一线城市美团、大众点评面临新口碑、百度糯米的竞争,而在美团曾经的大本营——三四线城市,百度糯米、大众点评都在进入,整个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上竞争趋于白热化,美团团购业务的份额被几个对手在蚕食。
面对巨头的杀入,美团网CEO王兴一改此前低调的作风,高调宣称要在今年做到千亿规模。比特网总编辑曹增光分析,美团与大众点评二者合并的目的是联合对抗百度和阿里巴巴这两大巨头,毕竟论烧钱,美团和大众点评敌不过互联网巨头。
有业内人士认为,美团、大众点评合并的逻辑与滴滴+快的、58同城+赶集、携程+艺龙如出一辙。除了减少摩擦降低烧钱速度之外,也是为了应对百度撑腰号称“砸200亿”的糯米。此外,对58赶集组合也不能掉以轻心。
一位投资机构的投资人表示,目前互联网领域的资本明显缩紧,对于O2O市场的美团和大众点评来说,资本寒冬已至,与其两败俱伤,不如抱团取暖。
双方近期的敌人是百度,长远的敌人是阿里
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O2O行业的竞争格局进一步升级。很显然,美团和大众点评目前最大的对手是百度(百度糯米、百度外卖)。此前,行业怀疑百度发力O2O的决心,也不相信百度的一个业务部门能够打败具有强执行力的创业公司。但当百度明显把O2O作为最大战略后,胜负的不确定性增大。百度的优势是流量+资金,在技术上也不差,尤其现阶段资金为王,正打中了美团和大众点评的软肋。
如果从更长远来看,目前的O2O发展已经进入了抢占B端的阶段,阿里(阿里集团+蚂蚁金服)将有可能成为行业的重大变量。近期,阿里大力铺设线下支付、配合新口碑的大力推广,势头相当不错。商务交易的核心环节是支付,电商时代的线上支付宝成为赢家,O2O时代的线下支付宝想复制辉煌。而且,和百度和腾讯不同,阿里具有商务基因和线下能力,一旦全力押宝线下,美团和大众点评未必能占优。
外界一直认为阿里投资了美团,所以美团和阿里要好。实际上,阿里内部把美团列为直接竞争对手,而此次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在一定程度上是借机倒向了腾讯。BAT三大巨头里面,唯一和美团大众点评不直接竞争的是腾讯,而腾讯的微信支付是唯一可以对抗支付宝线下支付的利器。当然,门面上美团大众点评在偏向腾讯的前提下,将在阿里和腾讯中做好平衡,伺机成为阿里腾讯之后的第三极。
美团点评合并怎样避免重走58赶集弯路
提起类似的案例,我们首先会想到不久前发生的滴滴快的和58赶集合并案,资本市场对两起案例的反应不同,前者的估值相比合并前增加了一倍以上,而后者的市值相比合并后的高点已经跌掉近40%。
这大概是因为,滴滴快的合并后,竞争强度有所降低——因为在合并前,两家公司背后的金主腾讯和阿里巴巴都有重大战略利益在里面,这通常意味着不惜血本的持续价格战。而合并后两家公司似乎改变了战略,在它们之外,暂时还没有出现新的拥有重大战略利益的新参与者。
而在58和赶集案中,合并并没有解决两家公司原来就存在的问题:在入口端面临O2O转向带来的重新洗牌,而在商业变现环节,又面临招聘、房产等重点行业的重度垂直对手的挤压,这意味着它可能无法通过合并来改善营收和成本结构,或者非常难。
因此,如果美团点评合并,而且新公司并不能完全纳入BAT中的一家(目前传言是腾讯),那么结果更可能接近58赶集案,而非滴滴快的案。
即使两家公司合并完成,彼此作为对手的关系不复存在,但压制两家公司营收和盈利空间的长期压力并未消失,即O2O在BAT重构未来互联网商业格局中的战略价值始终存在,这意味着价格战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如影随形,除非BAT在这一点上发生认知变化。
与实物商品可以很容易扩大产能、并且更少受到交付时间限制有很大不同,服务的供应常常受到时间和服务能力的限制,这意味着好的供应商有很强的议价能力;而在用户一侧,由于服务设计和交付的不规则,过度分散也让公司无法通过一体化来整合,本地化的特点又让用户与商户之间更容易建立直接的联系,这些都使用户变得易变、价格敏感并掌握议价权。
这可能会使美团处于一个困难的境地——无法建立起真正的竞争壁垒和用户转移成本:虽然它在规模上处于领先,但并不能将这种规模上的领先转变为规模经济优势,或者其他先行优势,反而可能因为规模越大亏得越多,从而不得不持续依赖外部融资,这又反过来稀释创始人和管理层的股份,并压缩在核心员工上的竞争力。
同时,资金链的压力还可能迫使它转而向商户长期施压,这会降低其在商户端的竞争力。
当然,新公司合并成功,也会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比如新公司由于拥有了足够多的商家和服务项目,如果整合为一个用户入口,将可能实施某种程度的用户习惯培养——过去大众点评一度初步形成了一些用户使用习惯。
同时,在成本结构方面,也可能受益于地推队伍整合带来的规模效应。另外,由于在很多城市目前两家公司是主要对手,这也意味着在BAT的势力完全覆盖到之前,新公司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用户与商家议价能力。这些最终将反应到其财务结构上,并可能延缓其烧钱的节奏。
如果新公司纳入BAT中一家的旗下,比如腾讯,情况会怎样?去年初腾讯持有大众点评大约20%的股份,但这之后又经过融资,很可能已经稀释,如果美团点评按2:1进行合并,那么若腾讯这次不大规模注资,其持股就可能大幅降低。
假如腾讯大规模注资,并获得足以影响到新公司运营的控制权,那么新公司或面临完全不同的战略处境:
它将享受到BAT这样大平台的红利,除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保障,还包括在用户入口、多样化变现模式等,但前提是王兴和张涛这两大强势人物能够接受现实,即两家公司实际上被腾讯收购,而且腾讯真的决定挽起袖子自己干了,而非仅仅做那个连接一切者。
假如腾讯只是一个事实上的大股东,但并不能对其运营发挥实质性影响,就像京东和合并前的大众点评一样,那么新公司的处境将很可能继续和独立时一样。
在两种情况下,整合的过程都可能导致份额流失。在目前行业高速发展期,可能会给百度和阿里巴巴更多的机会,而最终新公司的份额在整合完成时,可能会像以往类似的合并,回到合并前份额更大一方的水平,而之后的变化趋势则取决于整合后公司的竞争力。
本文相关资料来源于网络,感兴趣的读者请查阅相关媒体报道。有关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事宜,品途网先后发布《品途评论:缘何传出美团与大众点评的合并传闻?》和《大众点评张涛内部邮件曝光:与美团王兴共同掌舵全新公司(另附王兴内部邮件)》两篇解读文章,读者可一并参考。
文章来源:品途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