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第一媒体

移动互联网创业“屌丝”和他们的故事

移动互联网创业“屌丝”和他们的故事

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之间关于“互联网+”的争夺已经开始,从目前来看,BAT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在这条赛道上处于领先位置,而海尔、格力等代表的传统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无重大突破。造成这种差距的关键在于互联网定位的不同。

通过梳理和分析国内外取得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尤其是跻身“独角兽俱乐部”(泛指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的互联网企业,本文尝试构建一个系统化流程来帮助识别互联网时代企业成功的核心要素,从而找准(或重新找准)互联网定位。

这一流程包含七个坐标,即互联网定位的“北斗七星”。坐标一是基本需求,指出定位的出发点;坐标二是用户至上,强调定位的归宿;坐标三是微点创新,研究互联网时代的有效创新方式;坐标四是积极向上,强调互联网时代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坐标五是增值为王,探索互联网时代如何持续赢利;坐标六是上下互联,指明互联网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坐标七是平台拓展,寻找开启“独角兽俱乐部”之门的钥匙。

这七个坐标层层递进、互补强化,匹配越多,定位越准,成功概率越大。如果能够在某几个坐标上做到领先,企业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果能够在七个坐标上完全吻合,企业就拿到了开启“独角兽俱乐部”之门的钥匙。

同时,这七个坐标犹如互联网星空的北斗七星,为创业者和投资人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对于准备创业的人来说,这七个坐标可以帮助找准定位,找到创业的方向和项目;对于已经创业的人来说,可以比照这七个坐标进一步修正自己创业的方向,更好地把握未来。对于正在寻找项目的投资者来说,可以依照这七个坐标,去搜寻“猎物”,提高投资的准确度;对于已投的项目,可以根据这七个坐标进行优化管理,进一步提升投资的回报率。

移动互联网创业“屌丝”和他们的故事

《异类》作者马尔科姆曾经统计过美国高科技成功人士的年龄,发现不少伟大人物都生于1955年,诸如乔布斯、比尔·盖茨、Oracle创始人埃里克森,以及Sun公司创始人麦克斯利特。他认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互联网风起云涌时,他们都正值壮年,大环境造就了他们。

乔布斯、比尔·盖茨他们的出现和创业影响太平洋另一边,中国的许多年轻人,他们的故事被广为传颂。耳闻目染之下,他们决定在移动互联网浪潮来袭时,让自己跟着时代的步伐疯狂一把。

他们是一群草根创业者,他们出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移动互联网App开始他们的创业之旅,他们有着创业成功的热切期盼,也有着创业不成便就业的准备,但当下,他们正享受着创业带来的酸甜苦辣。

*Steve的故事

还未毕业就赚得第一桶金初次创业获千万风投却失败

对于诸多草根创业者来说,能在创业之初就获得风投的青睐是非常幸运的事。这样的好事就被85后男孩Steve遇上了,不过巨额风投却铸成了他首次创业时不得不深刻牢记的惨痛教训。

8年前,Steve考入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带着好奇懵懂走进了当时软件学院与苹果合办的苹果实验室。这段经历让他很兴奋,也促成之后一系列的冒险行为——还没毕业就只身前往北京一家小公司,帮人做iPhone应用外包,从而赚得人生第一桶金。回到学校后,他和另一位同学开办了工作室,专门接各种开发苹果小游戏的活。毕业前,不少同学忙着找工作,他却忙着找合伙人创业。

最终,Steve与江苏几位80后一拍即合,随即投入了“移动广告平台”的搭建,当时,国际上也不断冒出移动广告平台,其中有一家甚至拿到了十几亿的风投,由此引发了国内移动广告平台投资热。Steve和他的创业团队很快就拿到了来自煤老板的1000万投资,“从没见过这么多钱!那时一个兴奋啊!”

Steve坦言,对一群当时平均年龄26岁还不到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就是天上掉下的馅饼,接下来的过程就是疯狂“烧钱”。首先是盲目扩张,短短几个月,10几个人的小公司就迅速扩张为30个人的“大”公司。“但效益怎么出,我们谁也没想清楚过。”事实上,在后期的操作过程中,Steve和他的团队才发现在国内,人们对移动广告平台的接受程度是很低的,为了接单子,他们最后只能往里贴钱做业务,“客户是满意了,但我们却入不敷出。”两年时间,Steve和他的团队由最初的兴奋,变为茫然,最终是焦虑。“这个过程非常痛苦,几乎是整晚整晚睡不着。”后来再想起,他觉得创业之初的大笔资金投入很容易让人脑袋发热,迷失方向。

最终,Steve带着疲惫失落回到上海,避开了父母的唠叨、亲戚邻居的质疑,一个人搬了出去。“他们那一代人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你不去找一份正经工作,为什么非得这么吊儿郎当?”闭门沉思了半年之后,Steve决定重头再来。

现在,Steve和他的合伙人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目标是做一个最精准的招聘类App。

前路漫漫,摆在Steve面前的有众多未知。目前资金储备已经不多,如果钱花完了,项目还没有起色,他又该怎么办?Steve也想过未来,“如果到了30岁,创业团队还是没有起色,那我可能会去找份‘正经’工作,回归到正常的人生轨道上来吧。”

*Lucas的感悟

找到好合伙人比找媳妇难

对于绝大多数的创业者来说,找到一个匹配的合伙人,比通过相亲找到爱人的概率还要低。

今年上半年,Lucas还是一名光鲜亮丽的游戏经理人,坐在腾讯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但这个生于1984年的大男生不甘于只做大公司的螺丝钉,他想改变。于是在今年下半年,Lucas裸辞了,开始了一段想走就走的创业之路。Lucas爱旅游,经常浏览打折机票和酒店资讯,受此启发,他决定设计一款打折旅游资讯的App。他自己做运营,但缺一个技术人员,“最好对方愿意技术入股。”事实上,Lucas之前已经和两个软件工程师达成了初步意向,为此他还几次奔赴杭州去面谈。但最终,一个技术人员要回老家去结婚,另一个要生孩子,瞬间都打消了创业的念头。

“又要重新开始找,一轮又一轮,就和相亲差不多。”Lucas说道。创业半年多来,Lucas觉得最艰难的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合伙人,“要价值观相近,性格互补并且可以互相包容,都要有冲劲,光要做到这几点就很不容易了,简直比找女朋友还要难。”

不过,对于自己的产品,他却是信心十足。在前同事的牵线搭桥下,他目前正与一些行业内领头企业沟通,对方对他想要开始创业的旅游折扣类App非常感兴趣,“如做成,他们应该会考虑收购,或入股。”

借着这段空余时间,他早上去附近公园晨跑,白天在家看书,偶尔学习炒美股,研究美国的公司制度。他发现,国内的创业者其实很多方面都做的不够规范,“目前我们的创业者大多是口头协议,其实在国外,很多合伙人在开始就要协定股权,定下严格的协议,中途退出的股东其实是无法拿回全部的资金的,而且股权也不是单纯的几分之几,而是根据严格的协定来进行。”

对于未来,Lucas说,如果这次创业不成功,他会考虑去小公司待一段时间。

*手记:

有勇气留下足迹

采访不少互联网企业时,总是能听到采访对象提及创业计划,其中很多来自85后、90后的草根新人。创业这回事仿佛成了某种行业的“流行”:没有过高的资金成本,不需要正儿八经地成立公司,只要有人,愿意组成团队,说干就能干。感觉就和出趟远门一样容易。但实际情况是,各种问题总是接踵而至,而在这股创业热潮中,大部分年轻人或许未必能收获成功,但不轻易放弃的勇气却已经足够让他们在这个时代留下独特的印记。

还有更多的Steve、Lucas

根据创业邦研究中心推出的《2012年度30岁以下创业新贵调查》显示,超过50%的创业者在20岁~25岁开始创业。

年轻的创业者中,近50%还是初次创业,创业3次以上的仅有6%左右。他们的公司也同样年轻,成立仅1年的接近60%。同时,近90%的年轻创业者认为其公司刚具雏形,正处于初创种子期。

超过85%以上的公司年收益不足500万元,获得投资的公司仅占10%左右,其中一半以上获得的是天使投资。近70%的年轻创业者,用不高于10万元的启动资金便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近20%在20万元~50万元之内,超过50万元的仅不到8%。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