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看待“网红”……
历史的魅力在于,有很多的似曾相识,却又各自与众不同。
近两年电影娱乐产业的飞速发展,常常归功于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很少有人认为这是经济低迷的开始。
想想历史上数次经济危机吧,哪一次不是萧条衬托出娱乐业的一片繁荣。
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口红效应”,像极了今天的“网红”经济。
一
“口红效应”是指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的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最早出现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逆势上升。
这是因为,在美国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经济的衰退会让大部分人的消费能力降低,人们就会转而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而口红作为“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中的最常见的一种,正好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
以美国化妆品巨头——雅思兰黛(EL)为例,公司诞生于1946年,恰逢美国经济触底,在随后的数次经济危机中不断获益成长,199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如今发展成全球第三大化妆品集团,占据国内67%的高端市场份额。
同时全球几大化妆品巨头的销售额证实了这一观点,其中包括雅思兰黛(美国)、欧莱雅(法国)以及日本资生堂等。
欧莱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5.3%,雅思兰黛公司更是增长12.41%,增速达到近些年之最,而同期美国GDP的同比增速仅为2.71%,“口红效应”开始显现。
二
参照海外“口红效应”的历史经验表明,当经济进入低谷或萧条期,往往是文化娱乐产业(尤其是电影、游戏、动漫)得以发展和繁荣的机遇期。
以美国为例,美国历史上曾多次产生过“口红效应”,其中尤以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1980-2001年的经济衰退期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的“口红效应”最为明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正是好莱坞的第一次腾飞期,1935年美国电影观众人次每周超过8000万,尤其是场面火爆的歌舞片大受欢迎。
八大电影公司利润递增,即使是在2008年的经济衰退也都伴随着电影票房的攀升,与大宗商品交易的惨淡和经济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
动漫游戏产业同样也是“口红效应”的新宠儿,迪士尼的经典动画“米老鼠系列”正是从1928年5月开始的,当年第一集《疯狂的飞机》上映以来,迪士尼公司诞生了诸多经典动画。
三
这一幕幕在今天是何其的相似。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不断放缓,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但文化传媒产业尤其是影视、电影产业正在崛起,前有国产电影《捉妖记》、《大圣归来》走红,后有国产电视剧《芈月传》、《琅琊榜》风靡。
据统计,2015年国内票房突破440亿,观影人次达12.6亿,而在2014年,这一数据只有8.3亿。
中国票房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增速世界第一,占全球新增票房的75%。
2016 年《美人鱼》上映首日拿下2.8亿票房,上映两星期拿下24.4亿票房,2月底又突破30亿大关,不断刷新纪录,开创内地影史的新时代。
在国内电影市场火爆同时,国产动画电影也迎来了新一轮高潮。《捉妖记》上映58天,狂揽24.4亿元人民币,问鼎内地票房史最高影片。《大圣归来》以总票房6.708亿的成绩打败《功夫熊猫 2》,问鼎内地最卖座动画片冠军。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再来看以Papi酱为代表的网红,就很容易理解了。一方面,在经济低迷中,市场需要网红带来的粉丝经济活跃;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缺少机遇,连网红都成为了投资者追逐的对象。
其实,“网红”只是支“口红”罢了。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