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第一媒体

没流量?缺订单?融资难?请忘掉商业模式先!

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波段式的。这是规律!不管是人的情绪、运气,亦或是资本市场,商家生意……总是有好有坏。进入2016年以来,原本活跃火爆的资本市场一下跌入冰点,近来和许多创业者聊天,大家都有点叫苦连天:公司没流量、订单少,又没有下一轮接盘侠进来,眼看着此前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公司,即将崩塌!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

其实在创业圈一直流行过4个字,叫做:不忘初衷!多数人对于这4个字的解读是,无论在企业遇到困境或顺境的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和愿景。但是在我看来,这4个字还有另外一个解读:别忘记创业之初是怎么跪着爬过来的!

如果你不是富二代或者有个BAT那样对你宠爱有加的干爹,那么你在创业之初一定不是顺风顺水,一定是在怀揣报复的同时,忍辱负重。说白了就是为了生存,可能啥都干!

就好比我现在这个眼镜的消费升级项目,早些年为了保证团队有饭吃,除了设计眼镜以外,连一些不搭界的灯具、家居、电子硬件外观之类的设计活儿也照接不误。听起来够扯的,但是没办法,对于创业者来说,活着才有可能实现梦想。死了,连一堆白骨都没有。

所以,当进入2016年资本冷冻期的时候,此前一直没流量、没订单、融资难的初创企业应该如何挺过去呢?我的意见是:不要忘记最初是怎么活到今天的,跪着?趴着?滚着?没所谓啦!活下去才能谈梦想。所以,先把你大脑里那些高大上的商业模式忘记干净。找点儿和自己业务相关的,靠谱儿的业务先做着。与此同时再不忘初衷的背着梦想的壳,往前艰难挪动……待到解冻期,没准儿你已经盈亏平衡甚至盈利了,那时候VC再找你谈?哼哼……咱先谈谈你除了钱还有啥吧?!

当然如果你仅仅读到文章上一段,那只能说是你喝了我老马给你随手熬制的一碗鸡汤,并没什么卵用!真正的干货在下面,就是忘记了商业模式后,我们应该怎样或跪着,或趴着,或滚着往前冲。

首先,把商业模式暂时忘记,不是让你不管基因,任性跨界

如果你是用电商模式卖鞋的,为了活下去,突然说要转作线下,开理发店了。原因是你觉得家门口那家理发店实在是生意火爆。

那么我要说,还是死了那条心吧!因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所认为的实体店活的好,是因为你不是当事人,更多的是“无知者无畏”精神。

这样的精神在互联网早期,所有人都是瞎子的时代,无知者无畏的人依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思想,靠误打误撞,的确能撞上点大运。但是如果你以为你玩了几年互联网就完全看不上线下实体店的商业逻辑,那就大错特错了。就算是路边卖豆浆的,都有自己的进销存账本儿和出摊儿的时辰、地点的逻辑,在小区东北角好卖,还是西北角人更多,晚上12点后生意会超过早晨6:30的生意吗?那都是学问。说的高大上一点:这叫体系。你以为靠你那半斤八两的所谓互联网思维就能卖得过他们?省省吧你!先看看黄太吉、西少爷后来的数据如何,再说不迟哦!

这里举得例子还只是线上、线下的例子,我所要表达的关键思想是:基因不同,不要任性跨界。俗话说“改行穷三年”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把商业模式暂时忘记,不是把核心能力丢弃

喏,我是做“验光车上门配眼镜”这种互联网消费升级项目的,但是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却不是“卖”,而是“设计”。在我当年的BP中是这样忽悠VC的:靠自己全球最牛B的眼镜设计能力,设计出解决用户痛点的眼镜产品来吸引用户,然后持续不断的更新换代,制造品牌差异化,与此同时让用户被动接受“验光车上门配眼镜”这种新兴服务,形成粘性……从而赢得眼镜行业的消费升级战。

哇!一说到这里,我自己都心潮澎拜了呢!但是,在品牌没有影响力,账上没有银子推广的时候,这BP就好比自己关起门来撸,搞脏了床单连擦手的手纸都买不起!所以当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了把门打开,走出去!带着自己还算是一个不错的“设计类产品经理”的所谓核心能力,和搞家具的、玩智能硬件的、做手工艺品的大公司们勾搭。帮他们设计个眼镜形状的台灯,或者是眼镜形状的沙发、充电宝啥的。那个时候,咱是俗人!每个设计图纸都是论件儿收费,虽然贱,但是不能差我一毛钱。偶尔多挣了俩,中午叫盒饭时候就奖励自己一个荷包蛋……

在给不同行业做不同产品设计的时候,我却了解到了他们行业的产品逻辑。原来东西并不是单纯好看就行,还得实用啊。最好解决用户的基础痛点。嗯!学到了这个,我后来给老外设计了一款运动防滑眼镜,解决了他们戴眼镜往下滑的痛点。去年改成中国款后,也突然大卖起来。

这个案例切切实实的说了一个道理:别死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儿,不浇水是长不出庄稼的。创业者也不要死盯着自己那看起来高大上的商业模式,没有价值是赢不来用户的。

那么钱,一方面是投资人给。另一方面就是回归商业本质,自己挣!怎么挣?靠自己的真本事啊。如果你是卖鞋子的,那么就看看自己在鞋子上的哪些能力,能在鞋子以外的市场得到客户的价值认同。这和写商业计划给投资人,让他们认同你买你的股票是一个道理。如果你擅长导流,那么就找那些需要导流的客户咯。如果你擅长产品,那就帮那些想做产品一直卡壳的公司嘛。如果你擅长内容,那就找个不会做内容的企业,帮他们做……

在“开小差”挣钱的同时还要做个有心人,也就是别人的行业除了你擅长而对方不擅长的方面,给了你哪些启发?对你深埋于心底的自己的那个商业模式是否有些许帮助?毕竟,此时的“开小差”,是为了缓过劲儿来后的强大嘛!

第三,把商业模式暂时忘记,但不要忘记向市场传递你的声音

这是大多数创业者经常犯的一个毛病,也包括我。一旦事业进入低谷,就懒得搭理市场和媒体了。就不会像此前那样天天发微博、刷朋友圈,十分热情的对外宣传自己项目的进展了。更有甚的,炒股炒成了股东。“开小差”最后变成了“换行当”,把自己最初“开小差”的目的完全抛之于脑后了。

这样不是说不行,但是多数情况下是不行的。话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是猴子掰玉米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一个道理。

无论公司有多么艰难,也千万不要让市场忘记了公司。要时不时的向市场传递一些声音,告诉大家自己还活着。即使其间做了一些战略性的“精力转移”,但是目的是为了自己的项目日后有更好的生命力,乃至爆发力。

文章来源:品途网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