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第一媒体

为了人才,为了客户信息,为了节约成本…8大理由让收购金融科技公司成为首选

就目前而言,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是一个充满新鲜感的名词。但是,这类公司却通常会被冠以“收购价格昂贵”、“易亏损”和“估值过高”的标签。那么它们的收购价值何在?它们又会吸引什么人的目光?为什么能够引发一波又一波的收购热潮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从分析金融科技产业出现的原因和方式讲起。

大约自三、四年前,金融科技产业开始兴起,引起一大批新兴企业家、客户、媒体、银行、通讯和网络大亨的兴趣。这类产业的兴起,与光速发展的科技,尤其是手机优先的服务理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的出现大大影响了客户的选择偏好,尤其是Y一代客户(美国人把1980年到1995年间出生的人称作“Y一代”)的偏好。

这些变化的出现使得传统银行逐渐变得平庸,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1. 盈利能力 vs 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全世界的金融监管机构都会要求银行具有即时、即地盈利的能力,而不是等到未来的某个时候才开始盈利。而在技术部门工作的人都知道,开发一项新技术或开始提供一项新服务,通常需要很长时间,在此期间没有任何利润收入,对于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开始盈利也无从得知。

对于银行家们来说,上面的这些话听起来也许十分荒谬。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企业所有人和银行负责人,而他们都想要实现利润增长。当然,这也是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理想局面。

创业家之所以能够创办起一家企业,并不是靠给老板或股东制造问题才成功。相反,他们会帮助客户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通常技术部门工作人员的做法是,通过询问客户存在的问题来寻找最佳解决办法,从而通过这些方式达到盈利目的。

这种思维用硅谷的工作理念来解释就是,如果你能够帮助客户完美地解决问题,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达到盈利目的。

2. 线下分支 vs 在线系统

虽然银行家们表示,他们对线上银行服务的工作模式持开放态度,但银行的实际情况却一直处于脱机状态,银行分支机构的运营一直以来都是银行家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即使银行能够 (甚至突然) 开发出可行的手机银行应用,作为客户的你仍需要亲自到银行办公室进行注册业务,才能开始使用线上银行功能。

而初创企业的创业者们可以仅仅通过使用一台手机,从AppStore或者GooglePaly上面下载应用,就可以开始使用线上服务了。

但是银行不使用云计算系统,相反地,银行还要购买大量的服务器以及雇用相关员工来保证和维护服务器的正常使用。与此同时,IT主管的工资也会得到相应增长。

3. 系统管理

有的时候改变一种局面需要很长时间,如果将其摧毁并从头开始建立一个新系统,会不会反而让事情变得更加简单呢?现在看来,任何大型银行的后备系统和科技方面的基础设施似乎都是形同虚设。大家都知道,一旦手提袋破了,就应该换一个新的,而不是靠打补丁来补救。而银行每次也只是发布一个所谓的新决策,结果只能堆积很多决策文件。最后,甚至没人能够记得这些东西的来源,因为时间一久,当时的负责人早已难寻踪迹。

因此,所有的新服务都需要从零开始建立,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运行。他们通常都具有开放的体系结构,同时可以与其他在线服务实现自由互动。

4. 服务的多样性

商业银行一直止于提供传统金融服务,而新一代的客户却在金融、娱乐、信息、旅游、医疗等各个方面有着更加多样化的需求。伴随着这些变化,许多行业(例如零售)都在努力赶上金融服务发展速度,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但银行却一直安于现状、疲于创新

5. 工作人员和内部结构

银行可以接受各种背景的员工,既可以是优秀的银行业专家,也可以仅仅是某个信誉良好的人,但不太可能会是企业家。然而新经济学 (例如特斯拉或苹果公司) 对企业内部结构的更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建立更为微型的团队,即使在没有精确的计划或者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也可以开始工作。同时,这种团队可以自行拓展新的业务,并对其进行测试。不过这很可能会遇到错误和失败的挑战。正如Dilbert讲过的这个笑话:

图二:(P1:我希望你能够用企业家的思维来考虑事情。)

(P2:-我们可以冒险尝试一下吗?-不,股东们不会同意的。)

(P3:-我们假装老板不在就好啦。)

(P4:不行,这样会让公司内部产生混乱)

(P5:如果我们成功了,会成为百万富翁吗?)

(P6:今年的增长上线是3%。)

(P7:我认为你需要更多创造性的思维。)

(P8:-我们是不是应该采取些措施?-不需要,现在正是问题出现的时候。)

那么,传统部门与正规公司进行合作时的要求有哪些呢?其实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对这些公司的运营状况进行评估,来决定是否要购买其未来的现金流量。

经专家分析指出,用价值评估的方式来看,在金融科技产业中的大多数公司都在亏损。说别人是白痴也好,或者你没有足够的智慧也罢,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对新事物的看待方式。

收购金融科技初创公司的8个原因

1. 获得客户信息

世界各地的银行都在提供相同的产品,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利率的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客户信息的采集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如果美国的一家银行以200美元的价格收购中小企业客户信息,同时某家初创企业以20美元的价格购买同样的信息,很明显,该企业的购买开支比银行减少了十倍。在这之后,该企业依然提供与过去无差异的服务和产品,但利润却比以前更高。

2. 市场分化

大型银行每年在广告方面的花费达到数千万美金,在宣传方面的花费达到几百万美金,同时还要花费数亿美金用来支付各类创意机构的工作费用。

事实上,它们的广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无非是面带微笑的一家人,旁边有没有一只小狗的区别;或者可能是一个充满信心、正在展望未来的商人,他看上去很轻松、快乐,拥抱着他的妻子,眼睛看着太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金融科技的初创公司,能够让企业在俗套的银行产品广告中间脱颖而出。据我们了解,客户方的记忆方式在于不停地收到新颖而猎奇的消息,这些消息将会使你和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同时它们创新性和复杂性的形象会附加到产品身上。

3. 更低的风险

另一个让银行家们感到头疼的问题,便是如何降低贷款的风险,而放贷也是银行提供的最主要、也最赚钱的服务。

有了金融科技产业,为客户提供贷款之前对其信息进行收集变成了可能,从而能够使得客户群体的财务状况、客户的数量和关系状况、其社会关系和沟通方式、特别优惠政策和客户反馈以及其他更多的能够表现企业态度和企业实力的因素变得更为明确,银行进而根据其企业状况作出的选择。因此,银行对外放贷产生的风险就会降低。

4. 时间因素

不管在本土还是在海外,总会有无数的成功案例可以供你参考,完全可以去公司的IT部门要求员工对那些成功案例的做法进行复制。这更省时省力,因为你仅仅花了大量时间在复制过去的做法,整个市场的状况已经摆在了你的面前。所以结果仅仅取决于你的雄心壮志的程度,在于你是否想要为企业创造新的未来,在于是否为了迎头赶上而不断努力。

5. 人才

你可以花钱雇佣一个拥有多年经验的专家,甚至组成一个专家队伍,但是钱却难以买到一个企业和人才团队。企业家需要独立,他们追求的目的是为自己而工作,而一个专家队伍却不能成为一个随时听命于老板的团队— —除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才有可能使他们花时间在一起为企业工作。当BBVA被问到为什么要用1亿1700万美元收购Simple——这家没有盈利能力的公司时,他们说其实他们收购的是36名杰出的专家。这些人完全具备成为一个团队的能力,却受制于原公司的桎梏,正在迷茫于何去何从。

Google、Facebook和雅虎这些公司当初收购初创企业,也是基于其人力资源策略的一种表现。

6. 对知识和进入新行业的购买

国外的金融科技企业不仅受到了来自银行的极大关注,它们也同样对电信和网络巨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他们有资金和强大的客户基础,并渴望为客户提供更多线上产品。从他们没有收购银行、而是在争相购买创业公司的表现来看,他们目前迫切渴望涉足金融业。

7. 公司内部的变化

传统银行动辄就有数千名或数万名员工,他们具有较好的工作能力,也能为公司创收。

所以解雇这些员工并非明智之举,但要改变他们对新市场的看法和思维,却是一件难事。在这种情况下,收购一家创业公司尤具意义,就像为即将衰老的身体注入一剂新鲜的血液。

8. 惊喜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讲述便携式个人电脑发明的电视剧《奔腾年代》,那么笔者强烈建议你看一下。在那些日子里,这个想法本身看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那些大型企业视其为笑料,因此IBM公司也没有获得足够的融资。在第一季第4集中,我们看到产品主管在写目标清单上面写了几个词组:“更轻”,“更便宜”,“更快”,而在白板上的第四个词组是“使人眼前一亮的发明”。

“我觉得自己当初真的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风险投资公司Life.SREDA的Vladislav Solodkiy说,“当初LoopPay公司来找我投资的时候,我没有答应,虽然我知道这是一个很独特的创意,但我觉得只是在抖机灵,到时候不会有多少人来买,直到三个月后它被三星公司收购,我才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以下是三星公司当时的评论:“我们与竞争对手苹果公司的销售量在全球不分上下,但我们却没有与ApplePay相抗衡的业务,所以我们只有购买相关业务,才能为客户解决在支付方式上产生的问题。” 自此以后,我得到了一个教训: “不要只盯着盈利的那个数字,同时还要观察他们企业的人,观察他们的视野和公司的产品。如果他们的产品真的做到了独一无二,就应该投资并进行无条件地支持。”
当初,美国高盛公司和西班牙BBVA公司的做法,就是金融科技企业界的典型案例。他们认为,不要花费时间在等待上,因为竞争对手会不断出现,来争夺你的市场。应当抓住机遇,投资或收购新型科技创业公司,及时建立通信关系和合作伙伴关系。不仅为公司增添新理念和新技术,同时改善整个公司的思维方式——少一些“华尔街”式的思维,多一些“美国硅谷”式的想法。

这些科技公司被收购的筹码,与他们短期的现金流量无关,而是外界对其发展的期许 。正如Yuri Milner所说,要用长远的眼光进行投资。尽管现在有些公司的收入十分可观,但他因为当时的短视而结束了对它们的投资。此外,以后市场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因而造成资金的价值越来越低。这么看来,投资眼光将会成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有的创业公司即使目前还没什么盈利,但长远看来,却很可能会变成赚钱的工具。如果你觉得某个创业公司很有发展前景,那就马上投资吧,别犹豫了!(翻译:张君雅小妹妹,编辑:picar)

文章来源:创业邦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