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第一媒体

优步这样的超级玩家也对上市退避三舍,初创公司为避免命运终结在股票市场,应该注意什么?

作者:马特·温伯格(Matt Weinberger),旧金山科技记者,专精于应用开发和新企业技术报道。

90年代末,将初创公司发展壮大到上市是通行的做法。

现在,面对着股市崩溃、大萧条,以及随后可预见的科技泡沫破裂,投资人们正在缩减投向初创公司的资金,公开股票市场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但是,大众思维中,公开上市仍然被视作雄心勃勃的年轻科技公司的终极目标。

下面,就让我们以通俗易懂的图文形式,为大家阐述一下初创公司是怎样终结在股票市场的,以及,为什么像优步这样的超级玩家越来越对上市退避三舍。

The vast majority of privately held tech startups are funded by venture-capital investments. Ride-hailing company Uber leads the pack today, having scooped up a record-setting $8.81 billion from investors.

大多数私有科技初创公司都有风险资本在背后支持。打车公司优步便在这方面独占鳌头,从投资人手中敛取了创纪录的88.1亿美元。

每当投资人将资金投向一家初创公司,他们都在这家有望价值倍增的初创公司身上划走了一块所有权。

Whenever an investor puts money into a startup, they get a slice of ownership in what they hope will one day become an immensely valuable startup.

只要能说服投资人签下支票,资金短缺的初创公司就可以一次次重演筹资过程,从投资人手中要到更多的资金。举例来说,基因检测初创公司23andMe就用6“轮”融资,筹集到了2.25亿美元资金。

问题在于:投资人进入得越晚,他们就得付出更多的资金,来从那块众所周知的利润蛋糕上切下更小的一块。

最终,现有投资人变得对回报焦虑不安。

因此,某种程度上,初创公司有两条主要出路。其一,把自己挂牌出售,期望出现个财大气粗的买家。比如Instagram,2013年被Facebook花10亿美元买下的时候,它的投资人面对2倍于自己原先估值的售价,做梦都要笑醒了。

And so, at a certain point, there are two major options for a startup. The first is putting yourself up for sale and hoping a buyer with deep pockets comes along. When Facebook bought Instagram for $1 billion in 2013, it was twice the $500 million that the app's investors thought it was worth. That's a hefty payday for all involved.

另一个更具风险,但也更声名远播的选项,就是“公开上市”,或者说,在公开交易的股票市场上挂牌。首次公开募股(IPO),被视为对公司未来发展具备信息的标志。另外,如果你的公司在股市表现良好,那就意味着大笔资金的涌入。

理论上而言,一家盈利的,不需要任何融资的初创公司也能长久生存下去。但实际上,投资人、创始人、早期雇员都急于套现。著名风险投资家弗雷德·威尔森(Fred Wilson)最近称,优步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不公开上市是“怯懦”的表现。(威尔森并非优步的投资人。)

但公开上市也有其自身的风险。

首先,这意味着你想对竞争者保密的很多财务信息就得公之于众。举个例子,2014年Box申请上市的时候,我们就看到它花在销售和市场营销上的钱远远超过了其盈利。

90年末期的互联网热潮中,很多公司依靠非传统指标鼓吹其业绩。当他们的商业模型碎裂坍塌,也就造成了大量的倒闭破产。

公开上市还意味着初创公司高管们被一整套严苛的法律束缚住,不能随意发言,因为稍有不慎便会被认为是在操纵市场。

极其滑稽的一幕出现在2004年,当时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吉(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被认为违反了“缄默期”规则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接受《花花公子》采访的时间距离其IPO太近了……

A hilarious example was in 2004, when Google founders Larry Page and Sergey Brin violated the "quiet period" rule by giving Playboy magazine an interview too close to the search giant's IPO.

别笑,这事儿是真的。

IPO过程本身就是充满危险的。首先,初创公司必须对股市整体健康状况加以关注:在一个没人对科技股有兴趣的时机挂牌可不是个好主意。

其次,你得对IPO价格特别小心。定高了,没人愿意买你的股票,公司也将陷入困境。定低了,股价会暴涨,但二级投资人将卷走几乎全部盈利,你只能喝点残羹冷炙。

但,只要一切顺利,一次好的IPO能让所有人都乐开怀:投资人和创始人能在公开市场上出售股份,转瞬间赚进大笔金钱入账。千万投资秒变亿元收益。

But assuming it all goes well, a good IPO makes everybody happy: Investors and founders can sell their shares on the open market, making a lot of money in a heartbeat. A $10 million investment can turn into a $100 million payout.

然而,事情并不总是那么美妙。近期频频见诸报端的科技IPO,比如Square和Etsy,便均遭到了华尔街的冷遇。Etsy初始股价16美元每股,但2015最后一个交易日却终结在每股不足9美元上。

初创公司的IPO失败,带来的不仅仅是尴尬或羞耻,它往往意味着这家公司可能不像投资人以为的那么有价值。这对早期初创公司又会形成连锁反应,可能让他们发现,投资人其实根本没那么在意他们那块蛋糕。

而无论IPO是否大获成功,公开上市都意味着,初创公司即刻起要对公众股东负责了。也就是说,该初创公司的领导班子自此便要开始面临“下课”的风险——如果所谓的“维权投资者”觉得CEO没干好他的工作的话。雅虎CEO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眼下就正经历着这难堪的一幕。

And high-flying IPO or not, going public means a startup now has to answer to public shareholders. Which means that the startup's leadership is at risk if so-called activist investors decide that the CEO isn't doing a good job. That's what's happening to Yahoo CEO Marissa Mayer right now.

因此,优步的IPO脚步停滞不前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市场还没炒热,投资人似乎也还乐于继续给它大量注资。不过,市场总在周期性波动,IPO总会再次流行起来的。(翻译:nana,编辑:picar)

文章来源:创业邦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