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票入口论”俗称“机+X”,即客户从一处购买机票,那么伴随着的住宿、小交通、旅游目的地产品、餐饮、金融产品……种种都有一定比率会在此处购买,所谓大交通是大旅游的七寸,被各大投资人、行业人士认为极具想象空间。那么对于做机票业务的种种玩家而言,是否都具备“+X”的想象空间呢?答案显然不是,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讲我的一些看法,不对可喷。
现如今,开展机票业务的玩家总的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在线旅游企业,既包括自有搜索引擎的平台型OTA,如携程、去哪儿、同程等,还包括一些做机票元搜索的公司,如天巡、kayak……等等;
2. 机票B2B平台,如今通、51book、517na…..等等;
3. 为OTA平台供货的机票代理商,如在平台上看到的各色商家店铺;
4. 差旅公司,为G(企业)端提供差旅服务的公司,如美亚、CWT、BCD等;
5. 线下旅行社,在这里主要指的是经营包机、切位的旅行社,如悦橙旅游等。
一、OTA平台
对于OTA平台而言,面对的主要客户为C端,据统计,大陆旅行者一般从采购产品到出行的平均间隔时间为45-60天,采购旅游产品的顺序依次为机票、酒店、小交通及碎片化旅游产品。在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对于消费者而言,买谁的不是买?只要价格差不多,能在一个平台买了是一件省时省力的事情,此外,受马太效应的影响,OTA平台流量越来越大,对上游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强,平台整体竞争力愈发明显。所以对于OTA平台而言,机票业务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哪怕贴钱也要拼命做,从同程、途牛当前大力建设机票板块的情况就不难看出了。
二、B2B平台
前面说到机票的入口效益对于OTA平台的重要性,同样是平台,是否“机票入口论”在B2B平台中也同样适用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机票B2B平台主要面对的客户群是谁?从国内几家主流机票B2B平台来看,大约85%的用户为机票代理人,15%的用户为其他类商家,因为机票做为大旅行业中比较专业、独特的细分领域,且整体毛利润水平偏低,用户不具备机票专业处理能力,就很难从B2B平台中获取应有的价值,还容易造成损失。
对于平台自身而言,纵然机票业务专业,但也因机票的业务架构、资源很难套用到其他旅游产品领域,平台即使开辟酒店、租车、目的地旅游产品等等版块,由于附属版块不具备比较优势,专业用户也不大会从其平台采购。同时也要看到,对于专业商家,它们利润来源在于对各项旅游产品(含机票)的精准组合,以达到利润最大化,习惯于将各项产品分拆采购。
我们熟悉的各大GDS,其实不单单包含机票,酒店、租车等产品也不少,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相对于机票业务,酒店、租车等板块收入少得可怜。
所以,对于机票B2B平台而言,有大量机票的采购流量,不代表进军大旅游产品一站式采购B2B平台的道路就会畅通无阻,首先必须了解其他产品行业的业务特点,其次还需要掌握优质资源,才有可能让自身产品具备比较优势。
各不同业务平台间合作、资本层面的合资、并购等方式反而比自营更为靠谱。所以“机票入口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机票B2B平台,得满足一些基本条件的实现。
三、OTA平台机票供应商
我们来还原一下一个普通消费者从去哪儿购买机票的流程,首先在去哪儿平台机票搜索框中设定自己需要的信息,引擎将计算好的行程方案展现给消费者,消费者选择好行程方案后查看此航司组合最低价(也有可能是其他维度)的供应商,然后在去哪儿的订单支付页面完成乘机人信息、支付票款等流程,平台将订单以固定格式传输给供应商,最后供应商收到订单后完成出票工作。
从整个流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供应商对消费者把控力度最低,对于消费者而言,内心的普遍认知是“我是从去哪儿上买了一张某某航司的机票”,可能当初选择的是哪家代理出票的,都不大会记得清。供应商和终端消费者交互环节少,纵然因自身资源优势,出票量巨大,也很难说这部分机票入口的流量能实现深度挖掘。
所以出票量不等于流量,要带动机票以外的产品销售,还得遵循OTA平台的布货要求,“机票入口论”很难适用。当前,还没听说哪家平台供应商除机票以外,其他产品也做得好的。
四、差旅公司
差旅公司是为企业差旅采购提供服务的第三方商家,企业选择具体哪家差旅公司,更多的考虑是这家差旅公司综合服务能力,不会因为某家公司机票业务能力强,价格低就会选择。所以,差旅公司之间比拼更多的在于服务、品牌、资金。
差旅服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形式,机票业务强的商家要转型TMC,还要具备产品组合的能力、资金实力,并且是一个慢过程,从公司内部业务构架中必须独立出来,匹配专业的服务团队。很难说机票是差旅公司的业务流量入口,更确切的说是重要的基础产品。
五、线下旅行社
包机、切位是线下旅行社最传统的机票采购形式,通过对某些线路的包机,拿低价票,实现对这些线路旅游产品的价格优势。“机+X”对于这部分旅行社更多的形式为“机+酒”,机票在总体旅游产品中体现为一个特有的优质资源,虽然,包机模式对于旅行社库存风险、资金压力日益加大,但短时间内也很难摆脱。对此,相信广大同行都很了解,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通过对以上五类机票业玩家的简单剖析,“机+X”并不是一个人人都适用的准则,对于正在忙转型、找突破的同行,“入口”的期待更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问问自己,谁是我的客户?属于专业客户还是非专业客户?和他的交互程度如何?除机票以外其他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哪?机+X,X应该是什么?如何快速建立?
最后,时至新年,祝各位同行朋友,在新的一年中,更清晰的理解自己、理解行业,找到新的增长点,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