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海尔集团30年的发展道路,你会发现两点独特之处:一是这家公司热爱自我颠覆。用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的话就是“主动革自己的命”。比如,1985年,张瑞敏用铁锤砸掉76台不合格的冰箱,使海尔成为当时中国最早注重管理和品牌塑造的企业。再如,在进军国际市场时,很多公司选择贴牌生产,但海尔却坚持从美国高端市场开始做起,通过差异化产品寻找缝隙市场。
其二,在一次次的颠覆重生中,海尔注重总结每个发展阶段的理论知识。张瑞敏掌舵海尔30年,独创了一系列特色的管理理论和词汇,例如“吃休克鱼”、“官兵互选”等等。张瑞敏本人对管理理论非常重视,谈话中时常提及很多管理学家的理论和著作。海尔的管理案例曾两次入选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沃顿商学院、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等也与海尔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与合作。
2005年,海尔再次开始新的自我革命。张瑞敏提出“人单合一”的全新管理模式,为海尔互联网转型拉开序曲。2012年,海尔正式宣布网络化战略,由传统制造企业全面向互联网模式转型。为实现互联网的“零距离,去中心化和分布式”,海尔不惜推翻传统的金字塔型管理结构,将近一万名中层管理者裁撤或转化进入“小微”。所谓“小微”是自组织形式的创业单位,每个员工直接面向市场,寻找潜在的用户,海尔则为“小微”提供相应的资金及平台支持。
这场变革彻底而决绝。3年来,海尔的一些做法颇受外界质疑。张瑞敏也坦言:“这是一次堂吉诃德式的冒险,但我们要努力保持不让冒险成为牺牲。”与此同时,海尔也在不断对外分享转型中的经验和教训,与学术界保持着良性互动。
2015年11月,全球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决定授予张瑞敏“最佳理念实践奖”,其获奖理由是“铁腕的变革,团队的紧密合作,消灭组织中层,以及长期的动态领导力。”在伦敦的Thinkers50颁奖典礼上,《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对张瑞敏进行了独家专访,他畅谈海尔变革的管理逻辑及进展,以及如何领导海尔走过30年。
冲上下一个浪尖
HBR中文版:为什么海尔要主动选择这场艰难的颠覆转型?
张瑞敏: 2000年我去参加达沃斯论坛,当时的口号是“让我们战胜满足感。”这个说法对我刺激很深。一些传统企业可能做得很成功,但互联网来了,满足于过去的做法就会很麻烦。所以,我们当时内部提了一句口号,“不上网,便死亡”。当时,其实也没太想清楚,但能够确定我们必须要进入互联网。从那时起到现在,海尔一直在进行变革和颠覆。不管结果好坏,起步都要早,如果等到今天再变,根本来不及。
我认为企业发展有时就像冲浪,你现在做得比别人好,不过是因为冲到浪尖上了,但你肯定没法站在上面,唯一的出路就是冲到下个浪尖上。但很多企业往往停滞不前,结果就掉下去了,掉下去以后再想冲上来就很难了,因为已经没力气了。
HBR中文版:作为CEO,变革期你最主要和最艰巨的工作是什么?
张瑞敏:主要关注有两件事:第一是战略,第二是组织结构。海尔的战略从传统以公司为中心变为开放式的以用户为中心,我们作了很大调整。过去,用户就是顾客,是交易终点。双方完成产品交易后,关系也就结束了。但用户时代情况不同,用户能否参与交互才是我们考虑的重点。
我们现在致力于打造生态系统。举个例子,比如过去生产烤箱,目的就是卖出去,然后想着下次怎么卖得更好。但现在是“智慧烤箱”时代,除了研究烤箱本身,还要在用户参与进来后研究烧烤技巧,讨论怎么能烤得更好,我们叫“烤圈儿”。这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如果用户对我们的产品兴趣高,就会积极参与交互,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意见改进产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产品迭代吸引更多用户。
累积了足够多的用户后,可以吸引原材料供应商加入进来。他们如果觉得这也是他们的市场,就可能向我们付费。传统经济圈是边际效益递减的,但如果我们有用户资源,可能会是边际效益递增。
第二,为了这个新战略,就需要改变相应的组织结构。海尔把上万名管理人员去掉了,这种作法风险很大。企业调整战略,组织构架必须予以保证。组织结构保证了,反过来战略也会对组织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HBR中文版:如何赢得管理层的信任和支持,并说服他们接受变革?如何才能平复怀疑和焦虑情绪?
张瑞敏:怀疑和焦虑情绪在企业内还是很严重的。因为大家都很熟悉过去的线性管理模式,员工按照流程和规定照做就可以了。现在一切都变了,特别是对原来的管理层来说会感到很困难,因为他们也成为创业者了。我们做的就是一方面积极转变观念,努力做员工的思想工作,在会议上不断讨论。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倒逼,开放资源,引进市场资源,通过“人单合一”完成(激励)。每个员工都要给用户创造价值,这样个人就能得到更多价值。这和过去定岗定薪不同,在这种制度下,大家都希望充分发挥价值,有些人就逐渐开始适应。
虽然短期看也许没有太大收益,相反还有风险,比如有些员工甚至连房产都抵押了,可以说是冒了很大风险。但对自己有足够信心的人,我们就可以一起达到目标。现阶段我们很难说自己一定能做成,只能尽量保证大家不失败。所以引入了很多社会资本、风投等。将资本和人力社会化,这就是按单聚散。如果还是不行的员工只能淘汰。
HBR中文版:裁员必然会引起企业震荡,如何稳定大家的心态,提高员工参与度?
张瑞敏:这点很难,我们主要做了两个方面尝试:第一是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要专注于长远利益。比如最初海尔做名牌战略时,假若不做,产品也卖得出去,但是要告诉大家,做好了未来对大家都有利,这和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后来出口也一样,我们刚到美国的时候,有个经销商要给我们做贴牌,说可以大幅增加产量,提高价格。当时我没同意,因为我不要贴牌,而是要创牌。但是一些企业很难抵御短期利益的诱惑。现在大家都开始从贴牌转创牌了,但时机已经不再。其实海尔文化中的“归零”,就是把原来旧的东西抛弃掉。那为什么要新的呢,因为新东西代表大家共有的利益。不变的话企业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了。
第二,海尔一直坚持打造透明的人际关系。办公室政治不光在中国企业中有,很多国际公司也一样。员工会觉得自己不是在发挥价值,而是要搞好关系,这就麻烦了,会形成一道无形的玻璃墙。但海尔从创业起,所有关系都是透明的。否则转型也进行不下去。因为员工感到不公平。
曾有一位离开海尔的员工给我写信说,在新的地方虽然工资比原来多,但失去了海尔的透明关系,才意识到一个公司透明的人际关系对员工有多重要。
我们的透明还体现在规章制度的设计上,海尔没有暗箱操作的东西。现在我们连领导的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都放掉了。比如说报销,不是指定某个人做,而是将所有的项目都在平台上公布出来。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零签字,争取都在平台完成,所有花销按投入产出衡量。再比如出差费,如果有产出这个钱就无所谓,如果没有的话这就会成为员工的负债。
颠覆要选对方向
HBR中文版:海尔转型至今,如何评价变革的成败得失?
张瑞敏:我认为到今天为止,方向的正确性越来越重要。国际上大家也觉得这个方向没问题,包括美国也在探索全体共治,虽然实践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大家都想往这个路上走。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建立了信心,一定要走下去。其他方面比如员工观念、利益改变等,还是经常处于试错状态。现在小微创业团队做得好的是少数。大多数会逐渐出现一些问题,需要不断调整。
HBR中文版:在不断颠覆自己的同时,海尔坚持没有改变的是什么?
张瑞敏:创造用户,创造价值。这个从未改变。还有就是让员工实现自我管理。两者相辅相成。如果我们要创造用户,就需要了解用户需求,但是如果员工无法发挥个人能量,谁和用户交互呢?
HBR中文版:过去30年,中国很多风光一时的企业都从市场衰落和消失了,您觉得海尔之所以能屹立不倒,最核心的原因是什么?
张瑞敏:我们在认识上和那些企业不太一样。很多企业都会把核心竞争力等同于核心技术,投入大量资金研究,我觉得核心技术当然重要,但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是能够给用户创造更多价值的东西,其中包含很多方面,技术只是一方面。但是很多企业抛开用户闷头搞技术,即使研发出技术也可能很快被颠覆或山寨。我觉得这样肯定不行,而是要用更好的商业模式来做,这种模式能够将企业和用户融合到一起。因为用户永远会给你提意见,永远会表示不满,这样很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必须把全体员工都动员起来。
物联网时代线上线下的合作
HBR中文版:按照目前的转型方向,未来海尔似乎会成为创业公司的孵化平台?如果实现了,海尔未来的核心资产和价值又会是什么?
张瑞敏:品牌核心资产和价值肯定还是有的,不过内涵不一样了。过去的品牌非常强势:考量的是能创造多少顾客,顾客量增长多大。但将来我们的资产体现在用户价值和资源。现在海尔内部的损益表都变了,过去是看挣多少钱,现在是看创造了多少用户。
所以品牌价值就会变成到底有多少用户资源,而不是我比别人卖得更快更多。这个用户资源无法靠某个大企业创造出来,只能靠每个小公司来创造。现在我们的小微也在工商局注册了,性质是公司。海尔最后就是股东而已,不是管理者了。
HBR中文版:目前海尔和魅族、阿里合作打造的智能生态圈是基于什么样的战略考虑?下一步会有怎样的合作?生态圈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张瑞敏: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在线下比较强,现在想要结合线上。互联网公司或电商则是线上很强,线下较弱。因此,需要互相取长补短。
但是现在的电商还仅仅是线上销售,并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希望在线上能进一步满足用户,吸引更多用户参与进来。以前产品是终极目的,现在产品只是一个载体,能不能带来更多用户,形成边际效益递增才是我们考虑的。
比如我们正在探索冰箱卖出去后如何和用户联系起来,将用户的食材和海鲜供应商、水果供应商想办法联系起来。这是互联网和传统企业最大的不同,对所有企业都是挑战。
HBR中文版:海尔从技能化到技术化,再到知识化,不断颠覆演进。也创造了很多管理案例和理论。这种组织知识的创造是不是除品牌资产外,海尔很重要的知识资产?
张瑞敏:对,这是肯定的。我们觉得这可能是更重要的无形资产。毕竟别人没有这么做的,海尔现在无论是资金还是各方面,都在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我唯一觉得遗憾的是总结归纳不够。未来的目标是希望能将海尔的案例总结成为一种可操作、可复制的内容。
HBR中文版:未来短、中、长期,海尔的增长动力来自于哪里?
张瑞敏:来自每个创业公司。当然这个创业公司将来能否变成生态系统还不知道。有的可能会冲上去,有的会衰落,有的会死亡。但重点是:会不会有新的冒起来?如果这个生态系统能够生生不息,那么我们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就没问题。
自以为非的领导力
HBR中文版:有人说领导人的基因决定了企业的基因。比如阿里巴巴有很浓的校园文化,因为马云做了很长时间的老师。你觉得海尔的基因是什么?
张瑞敏:我做了很多年的工人,班组长到厂长等各个级别都做过。我做被管理者的时间很长,我觉得这个基因就是从被管理者看管理者,因此我们的很多政策目的主要是充分发挥工人的积极性,一直以工人为主体,因为员工是最主要的。为了实现用户价值,首先要发挥员工的价值。
HBR中文版:担任海尔CEO的几十年,你的领导风格发生过转变吗?
张瑞敏:我觉得自己比较一致。简单说就是四个字,自以为非。经常挑战自己,做很多事的时候会思考这样做到底对不对?我们做得肯定不是最好的,但要思考如何寻求最好?能不能抓住方向?这个很难,因为不可量度,但非常重要。
HBR中文版: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张瑞敏:作为领导者,持续学习的能力很重要。现在我还是坚持每周至少读两本书,较多是互联网和经济方面的著作。这些内容对我们有很大启发。现在很多企业突然成功了,但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成功。对我来说,不管做得好坏,是否出现问题,我都要处于一种知道原因的状态。如果现在某一步做得不好,要认真分析原因,确定到底是在过一个坎儿,还是撞了南墙?如果什么都不了解,出现问题一定会去撞南墙,因为你不知道这是什么事儿,你就蒙了。但是我清楚,我知道这肯定是过一个坎儿,跨过去就会有好结果。
HBR中文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让领导力的定义发生了变化。网络化企业需要怎样的领导力?
张瑞敏:我觉得未来企业可能会变成自组织,走向自我领导的方向。原来企业为什么需要领导力,就是科斯说的,因为企业有边界。组织是一个(封闭)系统,和外界的系统没有联通;互联网时代没有边界,组织是开放的,所以不如变成一个个创业团队,整合各种资源。(李剑/编辑)
牛文静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驻伦敦高级编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