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第一媒体

让员工畅所欲言

大多数员工由于太过担心他们的人际关系或物质财富,不愿对掌权者说出实情,除非你清除掉言路上的种种绊脚石。匿名汇报系统和对建议提出的模糊邀请都不会奏效。只有按步骤采取行动,让各个级别员工畅所欲言的安全和价值都得到保障,才会带来成效。

许多重要信息,你的员工很有可能对你有所保留,比如某个偏离轨道的项目,或某位表现糟糕的经理。另一种可能是,员工目前交流想法的方式,对公司提高销量或改进运营没有好处。作为管理者,无论你个人多么开诚布公,我们的调查显示,在工作中很多员工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愿质疑工作方案或提出新观点。

和大多数领导者一样,即便你以为自己奉行广开言路的政策,上述现象依然存在。从我们多年来对员工发言权的研究和向组织提供的咨询来看,从未有哪个领导说:“我是个闭目塞听的人。”请试想:员工多久会来你的地盘见你,对你和盘托出真相,仅仅因为你鼓励他们这么做。现实是,他们担忧你会觉得他们的评论是在针对你个人,或是让他们显得无所不知、妄自尊大,尽管有时这种担忧纯属杞人忧天。

领导者利用各种工具鼓励员工畅所欲言,比如办公室“氛围”调查和全体员工反馈环节。很多此类努力都致力于改进上下级间的沟通,尽管初衷甚佳,却无法奏效。关键原因有二:1.惧怕后果(尴尬、被孤立、绩效考评低分、无法晋升甚至遭解雇)2.无用之感(说了也无法改变,何必麻烦?)。在下文中我们将检视:领导者为鼓励坦率发言,采取不当举动,非但没有化解这两个关键问题,有时还加剧了问题。随后我们将探讨更有效的广开言路办法。

我们在多项调查中发现,当员工能够自由表达意见时,会提高组织的员工保留率和组织绩效。例如在几家金融服务公司中,员工更能畅所欲言的业务部门的财务和运营表现,远高出其他部门。某全国连锁餐厅的经理成功说服高层管理者,带来的改善让员工流动率减少了32%,每年节约下160万美元。

因此,找出让员工广开言路的正确方式大有裨益,不仅能让满怀热情为公司效劳的个人受益,也会让他们所在的组织受益。

惧怕因素

惧怕的始作俑者并非暴君式的老板,也不是很久之前那次人心惶惶的重组或收购。一旦人们不敢讲出真话,就会不断为自己的沉默辩解,比如寻找此类理由:“我们的文化向来如此——不要和老板唱反调。”

领导者往往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采取下列行动,使惧怕因素进一步恶化。

依靠匿名反馈。保证匿名是鼓励讲实话的常见方式。意见箱、检举热线、监察专员、360度测评和满意度调查也都为此目的而设。这些做法的逻辑是:如果没人知道是谁说了些什么,就不会产生后果,因此人们会开诚布公。        

这种逻辑有3个错误。

其一,让员工匿名实际上增加了畅所欲言的风险,加深了人们的恐惧心理。匿名的潜台词是:“在本组织中公开发表个人观点并不安全。因此我们创建了其他渠道获得我们需要的信息。”

其二,匿名能够引发“政治迫害”。我们研究的一家《财富》500强企业就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当员工通过热线、意见箱等渠道提供负面反馈时,有的老板会下令查清“谁说了这个?!”其他组织中的员工也有过类似经历。很多人告诉我们,他们常在图书馆或咖啡店使用公共电脑完成网上员工调查,因为他们担忧自己的IP地址会被记录下来。某男士表示,他甚至不会向监察员反映问题。当被问及原因时他反问道:“你也不看看,谁在付监察员工资?”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保护提出问题者身份的同时,也让解决这些问题变得困难。在某项调查中反映领导残暴、不称职、种族歧视或性别歧视没有任何好处,除非人力或监察员能评估该问题的严重程度,探寻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这意味着需要进行访谈,收集证据和其他数据——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和谴责管理者的那位员工交流。如果该投诉关乎某一具体事件,到底是谁在投诉,管理者通常会一目了然。

发出让员工自告奋勇的模糊邀请。广开言路的策略和态度过于消极,员工依旧须主动接近你进行对话,这还是令人生畏。

例如,在某《财富》500强保险公司的美国呼叫中心,一线员工的经理十分尽责,当员工提出问题时,他不仅表示关心还积极采取行动。尽管如此,呼叫中心员工几乎从不向他提交通话脚本问题,改善效率或交叉销售等书面问题或建议。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的办公室位于另一楼层,想要见他需要走过4扇关闭的门,经过3位秘书。几百名由他管理的员工几乎从未见过他,因此对他并不了解,也不愿接近他。

你可能会想“我的员工会向我汇报啊。”的确如此,但有些事他们不会告诉你,比如那些令人缺乏安全感的事。如果你对某一方案深表赞同,他们可能因为怕冒犯到你个人,而不敢对其提出建设性批评意见。

我们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几百名管理者和职场人士证明了此点。在调查中,一组随机选择的受试者假设在一个多任务团队中开发新产品。他们得知该项目遇到了重大技术问题,他们必须提出终止该项目的建议,以防其酿成大祸。第二组受试者被告知同样信息,还多了一条:他们的老板已经对该项目投入了大量时间。我们发现,第二组的受试者明显更不愿意提出这样的建议。正如某受试者所言,开诚布公可能会挫伤或激怒老板。“老话说‘不斩信使’”,他补充道,“但通常被杀的正是信使”。

发出你是老大的信号。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可能你释放出某些微妙的信号彰显出了你的权力(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哈克曼Richard Hackman将之称为“氛围促进因素”)。这些信号会致使员工缄默不语。

当某位员工鼓起勇气走进你的办公室,你是否靠在椅子上,将双臂抱在了脑后?你可能觉得这么做能制造轻松气氛,但其实你在宣示自己的统治地位。(该姿势让你看起来个头更大,动物和人类经常用这种姿势来吓走其他同类。)你是否坐在一张大橡木桌后面,坐在根据人体工程学精心设计的椅子上,而你的员工则坐在另一张更小,更便宜,而且没那么舒适的椅子上?尽管你具有良好的初衷(快请进!),但却发出了让他在你周围小心行事的信息。

我们在很多组织中都见识过这种微妙权力信号产生的效果。一所德克萨斯州大医院的COO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急诊室某内科名医的故事。多年来该医生具有良好的行医安全纪录,医术精湛,在同事中有口皆碑。但他的患者满意度得分却常常很低。尽管他的诊断精准,疗效显著,但患者和他在一起时总觉得不舒服。当他的护士指出,满意度低致使患者不愿分享诊断病情的重要信息时,他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

在COO的督促下,该医生做了一个很小的改变:查房时,他不再向以前那样从病床上方俯瞰患者,而是坐在椅子上面对面与他们交流。尽管他的对话依旧简短,对患者的态度也无可圈可点之处,但坐下来足以产生巨变。这个举动似乎表达出他更愿意为患者花时间,并且关心他们,哪怕其他的行为几乎原封未动。到了下个月,他的患者满意度飙升。

无用因素

在我们研究的很多组织中,不愿分享想法和问题的最大原因并非恐惧,而是认为管理者不会就意见采取任何行动。在某《财富》100强高科技公司中,当被问及为何保持沉默时,员工提到发言无用原因的频率是恐惧原因的两倍。

这种“何必做无用功”态度的源头及其持续存在的原因都在于领导者行为。

没有以身作则。如领导者自身没有开诚布公,员工也会有所感知。我们有位研究者在某大科技企业某高管工作组担任外部研究员时,注意到了这点。该工作组的任务是了解员工缄默不言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他们在公司各层级进行了200余次访谈。但到了向CEO和各事业部总裁汇报结果时,工作组成员并未提及他们经常听到高管层行为对广开言路造成阻碍。

不出所料,高层团队批准了一系列不疼不痒的建议,就此收场。可以想见参与调查的200余员工(以及确立工作组的基础——那几千名参与填写问卷调查员工)的心情。甚至连对“开诚布公”本身发表诚恳意见,都被证明收效甚微。正如不止一名员工所预料:不能指望高管层会谈论房间里的大象(显而易见又没人承认的事实,这里指管理者的负面行为)。那组织中其他人怎会认为,值得在提出意见上花费时间?

如果连你自己都不愿将下级的意见原原本本告知你的上级,那么你的员工也不会愿意为此浪费时间。如果你的员工看到你在会议上保持沉默,同时他们清楚知道,你脑子里已有很多可以提出的想法和意见,他们很可能也会保持沉默。在正式的层级观念中,你应该为自己的下属代言,并代表他们采取行动。无法做到这点是一个很大的“去激励因素”(相对激励因素而言,指那些抑制或减弱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因素——译者注)。

没有明确你想听到的内容。领导者对支持他们自己计划的建议反应最为积极。实际上这并不是坏事——他们须专注于优先事项,保证效率。但他们也很难承认自己对某些建议不感兴趣,这就会导致“虚假参与(pseudoparticipation)”——装出在听的样子,实际上左耳进右耳出。此外他们还会发出模糊信号,让员工进行反馈——例如,在调查中选出“一个最好的主意”,或邀请员工随口说出他们在会议上的即时想法。

你如此这般广撒网,那么获得的成果可能并不契合所追求的目标。我们在服务与医疗行业中发现了这一现象。当被问及需要改善的方面时,一线员工关注的重点是客户满意度,而他们的上级则在寻找提高销量和减少(呼叫中心的)交易时长的方法,或是提高效率和规避(医院的)法律责任的方法。如果你没有说明需要的具体建议,可能最终会放弃多数的献言献策——你发出的信号是,员工们贡献的意见没有用。毫无疑问,他们会产生挫败感。

当领导者承担新角色或加入新组织时,为了“体察民情”,他们通常进行调查或对员工个人进行访谈,从员工那里了解情况和发现问题。如果你有时间综合汇总所有信息并采取行动,那就颇有意义。但如果你没有时间进行此类后续工作,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假设你是一位新经理,受命来到新地区扩展业务。如果在你已经有了既定方针的情况下,还要召开一系列开放会议,让员工告知你他们对你的期望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不会改变你的大方向,这纯属浪费所有人的时间。

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源。在我们的咨询工作中,有些高等教育、金融服务、零售和其他行业的领导者投入数万甚至上百万美元收集建议,却不肯派一兵一卒解读这些数据,更不必说设计系统性的评估流程了。有时,我们根据创造性、可行性和表面总体价值,解读和分析这些建议,却发现高层领导者并未打算让员工负责执行建议的改善方法。或者公司的领导者仅仅表态说,他们捉襟见肘,无力投资任何新项目。

投入资源收集想法,却在财务或其他方面无法作出承诺,员工想法不能付诸实施,只会令人感觉员工意见无法促成任何改变。

创造更开诚布公的文化

尽管领导者们很难让员工开口,但也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从自己的研究中撷取如下最佳实践:

让反馈变得频繁且轻松。如果你经常征求意见而且进行面对面谈话,分享建议就不那么令人生畏,而会更加自然。和员工定期会面,即使无事可议也不要取消会议。事实上,你还可以偶尔宣布,议程上最重要的事是员工反馈。提前告诉员工会议的对话内容(比如是头脑风暴还是进行规划),然后解释你想讨论的问题类别和可能性。如此一来,可以让员工对公平制度产生感性认识。你也应该向员工保证,无须保证他们的建议百分百完美,即使他们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不必为此感到难堪,也不会被刁难。当有人自告奋勇率先发言时,尤其当他们提出了挑战现有做法的意见时,可以当众对他们表示感谢,表明你多么看重他们的建议。然后,你一定要确保他们提到的至少一个建议得到采纳,或一个问题得到解决。让所有人知道,提出问题者会得到嘉奖。

保持透明。透明的反馈流程能够减少焦虑和促进参与。某中型医疗服务企业的质检副总裁拟定了为期6周的计划,收集和实施员工改善3大方面提出的建议。她明确了该过程的3阶段:2周时间通过网上平台收集建议;2周时间让工作组评估建议的影响和可行性;2周时间确定应优先实施哪些建议,制定时间表并向公司其他员工宣布相关计划。向员工阐明方针并坦然承诺,令他们感觉献言献策并不可怕,还能产生功效。

走近员工。如果你真想知道员工的想法,不妨直接问他们。否则员工只会在事情糟糕到难以应付的时候,才会来找你。然而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与你目前的优先事项冲突,就将某些好建议拒之门外。一位医疗产品制造企业的副总裁告诉我们,他有一次省下100万美元的机缘。在巡视工厂时,他突然改变计划,避开了安排好的“精彩表演”,而是一个人直接走到车间里,与一线员工交谈。其中一人提到泡沫包装设计中有些瑕疵,该副总很快记录下来,于是解决了该问题。

在不经意间收集反馈会比刻意说明要收集反馈有效得多。在对金融机构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与表示出开放态度相比,主动接近下属寻求建议能使员工献策的积极性提高两倍。

在寻求反馈时,去找那些有你不知道信息的员工。你的直接联系人可能和你的背景、观点和学识比较相近,因此一定要广撒网。我们往往期待新员工能了解公司的规矩然后默默适应。与之相反的是,新员工能告诉你其他组织如何运营,而且能以全新角度解读你所在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弱化权力信号。如果你真心想通过下级了解真相,在与员工互动时一定要放下身段。走动管理(management by walking around)之所以如此有效的原因之一是:员工具有了主场优势,你和员工在他们的地盘上对话,而非在你的地盘上。

当然,有些对话确实需要在你的办公室里进行,但你能够采取步骤让办公室里的来访者感到更加舒服。在办公室里多加一张小桌,将其四周摆上同样大小和品质的坐椅。当有人来访时,你们可以一起坐在小桌旁。桌子的形状也大有讲究。当桌子是椭圆形或长方形时,可以很容易预见谁更有权力。如果是圆形的桌子,就没有“首尾”可言。你的服装也很重要,当你与创意团队开会时,还需要系领带吗?你希望员工感受到,你是他们其中一员。

在担任波士顿大学奎斯特罗姆商学院院长前,肯·弗里曼(Ken Freeman) 当了几十年成功的企业高管,弗里曼深谙权力信号之道。当弗里曼刚就任院长时,他的办公室位于高层,比他以前任何办公室面积都大、都奢华,而且入口很少,几乎没有人来拜访弗里曼。因此,他搬到了一间外墙是透明玻璃的小办公室,和教室位于同一层,旁边还有一家客流量极大的咖啡店。然后他又颇费心思地释放出另一个信号,来表明他是谁以及他在意什么:他办公室里陈列的最醒目奖状都与道德有关,此外还有他的学历证书。

避免发出混杂信息。在某研发机构中,管理者百思不解的一点是,他们聘用来的研究精英业绩平平。虽然该公司声称只聘用最优秀的人才,但却让他们感觉无处施展才华。当研究者向高管汇报时,他们常常受打击,他们的建议也被否决。挑战该公司的现状令人感到不安。哪怕是非正式的“蓝天会议”也受到打压:员工会被提示使用公司标准的PPT模板,并遵守每张PPT字数限制的规定,更加剧了人们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感受。

以身作则。多数员工能够理解,你不具备能够解决他们问题的所有资源或决定权。为决定是否值得将某事告诉你,他们会估算有多少可能你在上级面前会为他们代言。为研究他们如何估算,我们询问了1万多名餐厅员工,在何种程度上值班经理会把他们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告知总经理。那些经常为员工代言的经理大大缓解了员工无能为力的感受。此外,与不愿代言经理手下的员工相比,他们与经理分享意见和建议的频率要高10%。

当员工看到你支持他们时会深受鼓舞。在我们走访的一家房地产公司,情况正是如此。该公司某团队接手了一个项目,但团队成员很快发现,该项目十分危险,继续发展或将触犯法律。一名员工用“勇敢”描述团队领导,并解释说,“他仗义敢言,勇于指出所涉及的问题。他敢于挑战现状——当时该项目已被高层通过,显然这些高层并未注意到关键细节。

如果你的下属能看到你直言不讳就太好了,很多情况下这似乎很难做到。因为当你在与你的老板交流时,下属往往不在场。但你能够告诉他们发生的事情,以及让他们参与到后续步骤中来。例如,与其让下属怀疑你没有积极为他们的项目争取,不如告诉他们高层领导对你的某些数据有疑问,因此不确定在有很多其他选项的情况下,是否该项目应优先进行。然后,你就可以带着下属一起去见高层,告诉他们更多数据。这样做有几大优点:第一,让员工认为你愿意努力为他们代言,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会领你的情。第二,这让他们对你和你上级面临的困难有了更宏观认识。第三,他们能够随时掌握事情进展,因此不会困惑和你谈完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在我们就可以接着说最后一条建议了。

有始有终。如果你不希望员工觉得他们的建议会被直接扔到垃圾箱中,一定要告知员工你下一步的动作,以及他们能预期的结果。在对多家公司超过3500名员工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老板做事虎头蛇尾会愈发让下属认为,直言进谏没有用处。但如果管理者处理建议的纪录良好,他们的下属进言频率会增加19%(我们已将以下因素考虑在内:管理者被认为心态开放、有兴趣而且愿意改变)。

哪怕是最用心的领导者,在后续追访时也容易跌跟头,因为他们正在忙于救火。因此不妨考虑采取具有正式后续步骤的流程,比如迈克·比尔(Mike Beer)及其同事在“真点(Truepoint)”咨询公司发明的“战略健康流程”。这项流程让管理者采纳来自特别行动小组的建议,该小组负责收集员工评价以及从中突出重点内容,然后管理者会告知行动小组他们将如何回应这些评价。小组成员负责就管理者的回应与员工交流,并促进实施变革。另一个有效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严格按照公开时间表收集、评估和实施建议。

从员工那里获得你期望且需要的建议往往颇具挑战性。大多数员工由于太过担心他们的人际关系或物质财富,不愿对掌权者说出实情,除非你清除掉言路上的种种绊脚石。匿名汇报系统和对建议提出的模糊邀请都不奏效。按步骤采取行动,让各个级别员工畅所欲言的安全和价值都得到保障,才会带来成效。(刘铮筝 | 译 王晨 | 校 李剑 | 编辑)

詹姆斯·迪特(James R. Detert)是康奈尔大学塞缪尔·柯蒂斯·约翰逊管理学院管理学教授。

伊森·布瑞斯(Ethan R. Burris)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麦库姆斯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