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第一媒体

别再脸谱化“80后”“90后”

别再脸谱化“80后”“90后”

1971年,《哈佛商业评论》曾向3000位读者征集意见,询问他们对如下情形的看法:

一位从事金融行业的年轻经理休假归来,风格忽然大变。以前他干净利落,衣着保守,现在则留着络腮胡和长鬓角,并在工作中穿着颜色鲜艳的运动T恤和喇叭裤。但他的工作态度依然像以前那样真诚且充满活力。

根据收到的回复情况,82%的调研人员认同主管应当批评这位“嬉皮士”。

当然,如今让老板们烦心的并非邋遢叛逆的婴儿潮一代,而是穿紧身牛仔裤、自信爆棚的千禧一代(又称“Y一代”)和快速成熟的Z一代。定义他们的时代特征不再来自时尚而是教育背景。对这两代人来说,移动手机在他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他们可以随时接触音乐和娱乐,家长们望子成龙,甚至连工作面试都可能要陪同。

虽然角度略有不同,但无论在学术期刊、书籍还是有140个字数限制的Twitter上,代际差异仍然是热门的管理话题。用谷歌粗略搜索一下,可以得到大约300万条关于如何针对千禧一代营销、如何赢得千禧一代信任以及如何理解他们的理财观的建议。

如果你在Twitter的搜索窗口输入“千禧一代”,搜索结果的种类之繁杂令人惊讶。有急迫的警告:“不可不知:千禧一代如何看待升职”,还有一些抨击式的言论:“当人们描写千禧一代时,就好像在说一种令人费解的新人种。”

我们该如何区分废话和真知灼见呢?此类讨论如何指导当下和未来的职场?近期有4本著作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但深入程度各不相同。

这4本书的开始都按惯例梳理了不同代际的开端和结束。关于日期的重要性观点各不相同,但是大家(有时勉强)一致认为婴儿潮一代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1965年;X一代诞生于1965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千禧一代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是Z一代。这几本书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千禧一代对今天机构的影响和大家对此的反应。

《当千禧一代接管一切》(When Millennials Take Over)的作者是杰米·诺特(JamieNotter)和梅迪·格兰特(Maddie Grant)。虽然书名很强势,但本书内容并非关于新群体的力量。作者认为,对管理层来说,这一群体之所以重要仅仅是因为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互联网开始普及,商业的本质发生了变化。诺特和格兰特将千禧一代在变革中的角色描述为“历史事故”,并强调这些雇员“不是在告诉我们具体的做事方法,而是在帮助我们找到驱动变革的能力”。

《Z一代效应》(The Gen Z Effect)的作者是托马斯·科洛波洛斯(Thomas Koulopoulos)和丹·凯德森(Dan Keldsen),本书的框架类似于上一本。从即将进入职场的最年轻一代人的角度讲述了管理趋势。这代人喜欢逆向辅导,不想接受绩效评估,希望获得由员工提出的技能发展。科洛波洛斯和凯德森认为,这些实践有助于填补“我们想象中的代际鸿沟”。他们在书中称,面对类似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和收入不平等需要大家通力合作、共同解决的问题时,强调人口统计学差异的观念成了我们的最大障碍。作者可能会为了让书籍大卖而着力刻画这些观念,但他们仍然希望我们搁置偏见,携手打造更美好的未来。

杂谈

这些听上去不错,但实现起来很难。奇普·埃斯皮诺萨(Chip Espinoza)和霍埃尔·施瓦茨巴特(Joel Schwarzbart)在《千禧一代的管理者》(Millennials Who Manage)一书中对此有所阐述。该书是给千禧一代的建议,但本书真正的价值在于,它在还原刻板印象和不同代际的人的自我评价间提供了大量数据。

作者引用了一份2009年加拿大经济咨询局的报告称,婴儿潮一代认为,自己比他人想的更加愿意学习;X一代感到他们的努力程度被低估;千禧一代则称他们是很好的倾听者,虽然年长者并不这么认为。为了缓解代沟带来的疑惑,两位作者称,我们必须开始关注对每位员工和同事的个体需求。

这也是布鲁斯·图尔甘(Bruce Tulgan)在再版图书《不是谁都有奖杯》(Not Everyone Gets a Trophy)中关于千禧一代的看法。图尔甘在20年前写了《管理X一代》(ManagingGeneration X)一书,书中斥责了一些专家给出的错误建议,比如“告诉管理者,他们应当无条件地称赞千禧一代,只要来工作就授予奖杯,给予他们所需设备,让他们自我管理……试着让工作变得‘有趣’”。他认为,“99%的管理者会认为这是胡言乱语。”

为了让千禧一代发挥出最佳表现,不应该给他们想要的,而应该给予他们需要的:明确的工作要求、规矩和章程;中肯的反馈,表扬真正值得表扬的行为。这更像是好的管理者会做的事。

那么,今天的员工是否和过去几代人有如此大区别?也许吧,但是更有可能的是我们紧抓假设和错误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商业蓝图。我们对差异的成见只会让我们在这个本已可怖的世界中,更加恐惧和焦虑。婴儿潮一代、X一代、千禧一代和Z一代想要的都是一样的东西:收入、稳定感,同时也想要意义和受到重视,只不过他们获取的方式略有不同。我们真正的挑战是抛弃刻板印象,倾听彼此,用高效和充满人性的方式一起完成工作。

我很想引用一句过去数十年里常被烙印在高中年鉴上的话作为结尾:“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流而上,却不断被浪潮推回到原处。”但我认为诗人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的这句诗更好,它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进行“嬉皮士”调研的年代,但在今天依然掷地有声:

团结起来

了解花朵的生活

轻装上阵。

罗伯特·盖茨(ROBERT M. GATES):我在读什么

《指挥权:战争中的富兰克林·罗斯福,1941-1942》(The Mantle of Command: FDR at War, 1941–1942), 作者:奈杰尔·汉密尔顿(NigelHamilton),霍顿·米夫林·哈考特出版社,2014年出版

“一部有关战略眼光和坚定信心的故事,罗斯福借此赢得了意见相左者的忠诚,奠定了最终的胜利。”(牛文静| 译   时青靖 | 校   万艳 | 编辑)

罗伯特·盖茨是美国前国防部长,著有《领导者的激情》(A Passion for Leadership,克诺夫出版社2016年即将出版)。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