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了许久,还是决定把“卖花姑娘的生意经”写出来,在前三篇里无论是早餐外卖、团队地推或是新手交学费,针对的都是有一定规模的团队。但在楼下一亩三分地里,还有像卖花姑娘这样的单人作战的,虽然规模不大,但基数不小,很值得单独一说。
笔者开店经验分享 直面鲜花行业三大痛点
既然是卖花姑娘的故事,就很有必要说一下卖花这个行业。笔者在学生时期曾有短暂的开花店经历,也算有发言权。首先就是关于店面的选址,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不需要繁华地段,能在二楼不要临街,房租成本是一定要省,要为后面的价格及损耗留出资金剩余。而原因也很简单,卖花肯定走的不是量,其次进店购买的人非常少,大多数都是要求送货上门。
再者就是时效性,大家都知道,每年鲜花店的生意都集中在几天里,情人节、七夕、清明、重阳以及圣诞节,而剩余的时间要么就是接婚礼的鲜花布置,要么就是店家开业花篮,一年真正赚钱的时间不超过30天。最后就是关于损耗,鲜花的保险可能还不如水果,尤其是冬天,在不加营养液的前提下,撑不到三天就容易死掉。所以大多数花店的模式是提前订,现买现包,把损耗降到最低,但即使是如此,损耗对于开花店的利润影响还是惊人的,所以才会有用店面低租金来与损耗相抵,实现收支平衡。
这里我们就可以总结出鲜花行业的三个痛点:店面、时间、损耗,笔者对卖花姑娘的模式眼前一亮,就是看到了她似乎找出了如何应对这三大痛点的方法,很多时候,创业者在面对问题时,第一个想法就是大佬怎么看,行业怎么说,殊不知高手在民间,大佬的观点虽然高大上,但到了自己实践的时候就弱成渣,说到底还是要从实际出发。
互联网O2O模式下的小实践 卖花姑娘的生意经
笔者认识的这个卖花姑娘早前也是开店,后因经营不善,转战微店,走线上预约,线下配送的模式,姑且称为鲜花O2O。模式就和别家的小摊点无异,但有几个玩法却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1、共享租赁经济下的成果——办公室绿植租赁
要是放在西安未央、莲湖任何一个地方,这项业务都难火,但偏偏是在高新,卖花姑娘的办公室绿植租赁却办的如火如荼。方法很简单,在网上挑选想要租赁的绿植,选择时间付款后,便会送货上门,并且提供每周一次的养护,包括换营养液、修剪枝叶等,租赁期间内,如果发生绿植死亡或租赁人不喜欢要求更换,也是全城上门免费,对于整天在密闭写字间的小白领来说,这简直是再好不过了,费用一个月大概在15块左右,有绿萝,水仙,风信子等。据卖花姑娘介绍,但就在旺座现代城这几栋写字楼,每月的客单量就有200单以上。其实不仅在鲜花行业,包括玩具、家居用品等都在做共享、租赁的市场,这类产业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产品非必需品但常用,且用户对其的关注度短占有欲低。
办公室绿植租赁放小了说,可能就只是鲜花姑娘的一个营销手法,但放在商业模式里,却是大有搞头。首先要明确的是,绿植租赁是一个投资大收益慢的生意,以目前畅销的绿萝为例举例,一盆价格约在12——18元左右,有些大盆的能达到70-80元。调查数据显示,如果要涵盖基础的20个绿植品种,保证2000用户的租赁量且每周一换,初次采购费用就可以达到15以上且不含损耗,虽然前期的15块租一个月可以迅速吸引人流,但后期盈利还得靠做大用户量,形成规模,保证手里的产品不积压,对于刚起步的团队而言,这部分的资金压力还是很大的。
此外还要明白,鲜花绿植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只靠租赁只能算小本经营,算不上互联网的O2O。互联网的核心在于连接,鲜花租赁最终盈利还得以这个工具为依托,打通整个办公区涉及鲜花的各个产业。前期以租赁为切入口,中期的主要目标还是在走进办公楼,将绿植租赁业务作为重点,一方面拓展客户,一方面节省成本。后期的最终目标还是要以绿植租赁在载体,与培训机构合作,创建场景式(插花、鲜花养护)营销,在买花者A和B中间形成一个小圈子。作为卖花姑娘可能不会想这么多,但如果是有意向切入这行的,还是需要考虑周全。
2、互联网思维下的创新——不只是卖花而已
凭借互联网公司的工牌,来买花享受折扣。这种模式在北上广可能早已玩烂,但在西安这个二线城市仍属于新鲜。最早北京五道口的西少爷肉夹馍火起来就是有“凭工牌,肉夹馍半价”的优惠,而五道口恰恰又是网易、搜狐等互联网公司集中地,一个好玩的营销技巧远比卖力赚吆喝强得多,这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传统行业。回归西安,旺座这边虽然不及五道口,但也是互联网公司集中的地方,抓住他们的胃口就是抓住了区域的市场,相比较优惠,好玩有趣对于小团队更容易出彩,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价格,早就在美团、京东的围剿中踪影难觅了。和上述的绿植租赁一样,笔者往大了说,那就是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把鲜花卖好,互联网讲究三点:营销、情怀、持续迭代。
先说营销,其实就是讲故事,在科技圈子里,老罗和雷军算是很会讲故事的,把一块钢板说成艺术品的功力不是吹的。想要在一个互联网从业者聚集的旺座把鲜花卖好,故事一定要讲好。这里说的讲故事不是像雷军那样吹牛逼,鲜花和手机不一样,走不了那么大的量,属于小众服务,需要的就是走心。坦诚的告诉用户不同花型怎么搭配,干花如何养护,什么花不建议办公室放,帮助用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鲜花,而不是客单价最高的……这就是所谓的讲故事,把服务做好,告知做好。在传统商业模式里,这本是在正常不过的事儿,但在如今大家都在吹牛的背景下,就显得尤其珍贵,靠吹能骗来第一批用户,但也就只是第一批。楼下的卖花姑娘很多顾客都是周边小区的阿姨,并且她们也是多次购买,这就是讲故事的魅力所在。
再就是情怀,也是所谓的极致,专注把一件事做好的理念。最早大家都在喷罗永浩为了一个螺丝的极致修改,而如今在手机圈子大家都在吹自己极致的理念。如果说讲故事是种态度,情怀就是行动方式。很多楼下的小团队经常做这样一件事,在做自己推广的同时,往往带点“副业”,比如送外卖的推销水果套餐,美容院的推销围巾,就用户看起来也是匪夷所思,分不清重点。而卖花姑娘的原则就是,我只是卖花的,其他的绝不涉及,专心把花卖好,用户认可我的花就是认可我的人,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情怀,在这种情怀下,你总能看到她的小推车即使位置很偏僻,但人总是最多的。
在回归这个卖花姑娘的微店本身,并不是简单的把产品陈列上去,而是将优化流程快速迭代作为苛刻的追求,笔者在闲聊中也了解到,她作为这个小品牌的创始人每天的工作时间接近15个小时,除了花4个小时设点,两个小时采购整理,还每天腾出一个小时和团队小伙伴开会,不断的讨论着如何对流程进行更好的优化,比如看重鲜花后购买的环节如何更加迅速,在收款的环节如何让用户更快的付账,如何让用户把购买感受分享出来等等都在她们的考虑范围之中。既然是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就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就像她的小店一样,必须不断的根据用户调研数据调整,让用户只需要得到最优化的结果,但实际上付出的却是卖花姑娘小团队齐心协力的结果,这也让人刮目相看,原来她“不仅仅”是卖花而已。
来自卖花姑娘的反思 小群体更应被关注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是BAT的时代,还是O2O的时代?笔者以为都不是,这些都是载体是模式,而不是商业3.0时代的主体。一个卖花姑娘,可能她的团队就区区四人,可能就只是高新这一片而已,她没有像京东、美团,糯米这种财大气粗的底气,也没有各种媒体争相报道的曝光机会,但她却是这庞大O2O市场最基础的参与者,她们更应该被关注。就像淘宝一样,我们看到的是马云的首富身份,看到的是双11的繁荣,但看不到支撑起这当天900亿交易量的成千上万的店家小二,是时候重视小群体,小人物了,马云干爹上市敲钟邀请店家参与就是很好的示范!
再看整个O2O行业,餐饮被美团、饿了么、糯米承包;生活服务被京东到家、百度上门,58上门攻陷;美业被河狸家美道家占据头条;汽车、零售等也是如此。总理鼓励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但现在几乎是几家独大,活下来的要么被BAT三家收购,加入其生态圈,要么就是被打压致死,小团队存活如此艰难,能活下来的更应该被关注,她们规模不大,人也不多,但她们却有各种想法,各种尝试!支撑起整个整个万亿的O2O市场的应该是她们,是这一个个的小群体,她们需要更多的曝光!
笔者之前也做过媒体,深知什么叫流量为王,什么样的内容和标题能够有最大的点击量,也正是在这样“只看大不看小”的背景下,很多优秀的小团队被泯然众人矣,毕竟大家更愿意看到京东苏宁撕逼,很少有人会去关注一个卖花姑娘的努力与坚持,笔者在写《我家楼下的O2O混战实录》之时,出发点也是关注楼下小社会的小群体,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让更多人能看到,用“小社会”的兴衰沉浮,去窥探整个O2O大行业的变化,以后这样“卖花姑娘”的故事会更多,这个大时代,太需要这些小人物了!
本文为作者杜大能耐授权创业邦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违者必究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