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不爱结婚爱离婚,中国人结婚为何越来越晚?

不爱结婚爱离婚,中国人结婚为何越来越晚?

如果你今年24岁,没有谈恋爱,那你恐怕刚刚经历过一场血雨腥风的春节。你的每一个亲戚都在重复“什么时候结婚”这样的问题,你妈已经在为你物色下一个相亲对象,而你那些平时从来不会谈论感情问题的同学,也突然热心地为你介绍潜在的对象。

家人朋友催婚的背后,其实是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了。从民政部每年发布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来看,2012年是20岁~24岁人口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多的最后一年。从2013年开始, 25岁~29岁的年轻人变成了登记结婚的主力。江苏省去年的平均初婚年龄更是达到了34.2岁。

为什么今天中国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了?是因为人们对伴侣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吗?年轻人不愿意结婚,是“剩女思维”在作祟吗?

不结婚不是因为穷

从2014年开始,中国的结婚率一路走低,2016年结婚率更是跌回到2008年的水平。与之相对的,则是离婚率不断走高,可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结婚爱离婚。

2009年~2016年,中国粗结婚率和粗离婚率的变化 / 民政部

纵向来看,中国的结婚率的确下降了不少。但如果在国际上进行横向对比,则不难发现,国外的结婚率简直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尤其是英法德日这类发达国家。相比之下,中国人的结婚率就显得鹤立鸡群了。

其实,不结婚是一个全球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数据,从1970年到2014年,全世界的结婚率都在显著下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1970年、1995年和2014年的结婚率对比 / OCED

中国人真的都不结婚了吗?2017年,15岁以上人口中,接近74%的人是已婚状态(不包括离异和丧偶)。请注意,分母中还包括了未达到法定婚龄的人。同样的统计,在美国则刚刚超过50%,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美国人不在婚姻状态。

中国人的已婚率依旧很高,而初婚年龄又确实在增长。也就是说,年轻人不是不结婚了,而是没能在年轻的时候结婚。那么,是什么导致他们推迟了结婚计划呢?

2017年,美国有54%的男性和51%的女性是已婚状态 / 人口普查局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婚姻推迟实际是个体在婚姻市场搜寻匹配的过程受阻。贝克尔(Becker)是最早将人类婚姻匹配行为数学模型化的学者,他建立了一个婚姻匹配模型,并指出婚姻市场中的男性和女性,都会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婚姻搜寻,从而让自身从婚姻中获得最大效益。

在大多数人看来,结婚不一定只是因为爱情,婚姻背后往往有经济方面的考量。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曾对三万多名80后、90后做过调查,50%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不愿结婚的最大原因是经济压力。确实,这个时代对年轻人太不友好了,不论是农村地区的天价彩礼,还是一线城市的魔幻房价,似乎都在支持这个结论。

不过,人们的直观感受和真实情况之间,往往有着不小的差距。如果认真研究中国新生代婚姻的影响因素,其实不难发现,经济压力并不是造成年轻人不结婚的主要原因。相反,越是能挣会花的人,结婚往往就越晚。

各国平均结婚年龄。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普遍晚婚。中国为25.3岁 / Priceonomics

广西师范大学的两名研究生,对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与婚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与收入低的城市居民相比,收入高的城市居民更倾向于未婚。

此外,如果你是在一线城市工作的80年、90后,又恰好是农村户籍,这个数据可供参考:每月多挣一千元,结婚年龄晚半年;每月多花一千元,结婚年龄晚一年。

当然,这个结论对于收入超高的文娱明星就不适用了,尽管他们也是典型的晚婚人群。真按照这个规律,年收入在两千万以上的王宝强要想结婚,可能得等到一千年以后。

收入与婚龄呈正相关,其实并不难理解。加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学者研究发现,结婚年龄与收入有关,特别是男性。二十八九岁才结婚的小伙子,与十八岁就结婚的同龄人相比,平均收入高出20%。

对自身发展前景预期不高的男性,为了避免未来婚姻匹配困难,大多会提早结婚。20岁的铁柱一旦错过二丫,很可能就会被同村的二狗抢先定亲。而对自身发展前景预期良好的男性,愿意且能够承担更长时间的择偶过程,往往会选择推迟结婚。30岁的王思聪被称为“国民老公”已经很久了,可他从来也没把自己变成任何人的老公。

知识改变婚姻

中国的家长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从而形成了一些朴素的观念,比如“找对象要门当户对”。

家长们对于这些现象的观察是准确的,中国的择偶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调整,但婚姻匹配模式的主流一直是同质婚,而非交换婚。简单地说,同质婚就是相似的人组成家庭,而交换婚则是通过婚姻进行资源交换,比如所谓的“男财女貌”。

在各类同质婚中,又以教育的同质婚最为显著。为什么人们更愿意与自己教育水平或社会经济地位相似的人结婚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人的求偶偏好,二是婚姻市场的结构性限制。求偶偏好可以理解为自恋,人们会更愿意喜欢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人,结构性限制则是一种天然隔离,住在贫民窟的小男孩很难结识别墅里的白富美。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还在念本科的时候,你的初中同学已经在社交网络里晒下一代了。大学刚毕业,没什么联络的高中同学也向你发来婚礼请柬。如果你出身于农村地区,这种感受可能会更加强烈。

人们感慨着“知识改变命运”,而这并不是错觉。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让大量青年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推迟了进入初婚的年龄。 

中国大陆历年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 / 《高校扩招对婚姻市场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结婚率就越低。在中国,1975年之后出生的城市男性和女性,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初婚几率分别将会降低9.6%和9.7%。相应地,受教育程度每上升一个层级,初婚年龄就要上升1.6岁。

那么,究竟为什么学历越高,就越晚结婚?

由于在校生大量的精力被课业占用,学生角色与婚姻角色冲突,使得人们往往选择先完成学业再进人婚姻。本科毕业一般为22岁,如果读研究生,在校期就会一直延长到25岁甚至30岁。虽然也有学生在读博期间结婚,但真正能将科研和家庭兼顾的人还是凤毛麟角。

南开大学为已婚学生提供的“夫妻宿舍”,住宿费每年2400元 / 视觉中国

在贝克尔看来,个体提高教育水平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体面就业岗位和高收入;第二,在婚姻市场上找到高收入的配偶。对男女双方来说,在考虑了收入、闲暇和家庭内劳动后,成立家庭带来的效用要大于不结婚时各自效用的总和。否则,双方会维持单身状态。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导致初婚推迟。按照性别角色分工理论的观点,男性通过工作为家庭获取主要的经济来源,女性负责照料家庭和养育子女,在经济来源上依赖丈夫的支持。这套“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熟悉。

但如今,事情正在起变化。高校扩招提升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经济独立预期,加上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很高,她们不再需要早婚以获得经济支持,推迟结婚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看到这里,相信有些朋友已经恍然大明白了:现在结婚率低,都是因为这些学历高、挣钱又多的女人不愿意结婚了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剩女,一个伪命题

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各种对剩女问题的点评,比如有专家说“中国性别比失衡,未来将有三千万男性打光棍”,并且把情绪发泄在未婚女性身上。例如,“那么多中国男人找不到老婆,你们还不结婚,有没有社会责任感”“不结婚对得起你父母把你养这么大吗”“真替你父母不值,养了个赔钱货”。

但很遗憾,他们指责的对象都是错的。在讨论女性对于结婚率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个不负责任的推想。假设个人结婚对于社会是一种贡献,那么结婚越早的人群,相应的贡献也就越大。结婚越晚,甚至不结婚的人,则视为拖后腿。那么,在结婚这个问题上,是谁在拖后腿?男性还是女性?

谁结婚更早?毫无疑问,全世界的女性都比男性结婚更早,只是早多早少的问题。

全世界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在剔除男性数据之后,全球结婚年龄普遍前移。中国为24.2岁 / world bank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女性结婚时间平均比男性早3.7年。男女初婚的年龄差距与收入呈反比,也就是说,越穷的国家男女初婚年龄差距越大。比如在埃及,妇女平均结婚年龄比男子早5年,在法国则只有1.6年。

从宏观上看,随着女性收入提高、经济水平提高,她们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可以匹配到的男性数量就变少了,搜寻失败的风险加大。在继续搜寻的过程中,一些尚未成婚的女性就被称为“剩女”。

女性综合实力的提升,确实会使得她们更加耐心地寻找合适的配偶,但她们仍然会较为普遍地进入婚姻,而并非因为经济上减少对男性的依赖而不进入婚姻。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 95%的女性在30岁到来之前就已经结婚,40岁以上的未婚女性更是连1%都不到。也就是说,99%的女性终究会结婚。别再对剩女问题忧心忡忡了,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没进入婚姻的女性怕是比酸奶盖上残留的酸奶还要少。

相比之下,中国未婚男性的问题则要严峻得多。2010年,25岁~29岁之间的未婚男女比例为166:100,而30岁~39岁之间则为279:100,即每100位未婚女性对应279位未婚男性。

当然,这是因为男性的绝对数量本来就多于女性,即使所有女性都进入婚姻,还是会剩下很多男性。而这与计划生育下执行一胎化造成的性别比例失衡有关。中国从1971年陆续开始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到2010年,在政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孩子,刚好达到上述年龄。

虽然都是没婚结,但“剩男”和“剩女”的成分还不太一样。按照婚姻梯度理论,女性更愿意向上寻找,对她们来说,好男人就是“什么都比自己好一点的男人”,而男性更愿意向下寻找,这样在家庭内部比较有话语权。在这样的择偶规则下,A男找B女,B男找C女,剩下的就是A女和C男。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把“剩女”和“剩男”简单理解为城市女性和农村男性。我们的未婚女性,数量上虽然不太多,但要是任凭她们剩着,总有人觉得是“资源浪费”。他们恨不得化身为按头小分队,仿佛让剩女和剩男相爱,就能为民除害。可惜两类人群差异太大了,连剩男都非常清楚这不现实,所以都是直接从越南买新娘。

比起年轻人的婚育意愿日渐低下,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官方几年前还在鼓励晚婚晚育,转眼间又哀叹“剩男”“剩女”。这两副面孔,像不像高中时不许孩子谈恋爱,大学毕业就希望你立马找到人结婚的中国式家长?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